最近抖音上有个东西火了,火得一塌糊涂。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图,配上一行字:“我们都在平凡的活着。我们都在平凡的日子里拼命挣扎...”。就这么一句大白话,下面几十万条评论,清一色的“是我了”、“破防了”。大家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瞬间抱头痛哭。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句丧气话,怎么就成了“年度最佳共鸣”了?
说到这个,我就得把话说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丧,这是对朋友圈里那些“精致表演家”的一次集体“反杀”。** 你看,现在打开社交软件,不是在马尔代夫看海,就是在米其林餐厅吃饭,要么就是刚跑完十公里,配文“自律给我自由”。看得人压力山大,好像自己不努力就是个废物。这句“平凡的活着”,就像有人突然在KTV里切了首《国际歌》,瞬间把那些假面都给撕了。它告诉大家:装,累不累啊?其实大家都在土里刨食呢。我敢说,接下来这种“去滤镜化”的分享会越来越多。人们会开始晒自己的加班餐、挤地铁的狼狈样,这种“比惨”将成为新的社交“攻心术”,谁更真实,谁就更能赢得人心。
对了,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点。**“平凡”这个词,正在从一个贬义词,悄悄变成一种“稀缺资源”。** 就像谈恋爱,一开始都喜欢长得帅的、有钱的,后来发现,那种踏实过日子的“普通人”才是“后备保险”。现在这个社会,太鼓吹“成功”了,好像每个人不搞出点名堂就是白活。根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是抑郁症高发群体,占比高达77%。这数据背后是什么?是“内卷”带来的巨大焦虑。所以,当有人喊出“我接受平凡”时,这简直是一种“福音”。我预测,未来“小而美”的生活方式会彻底火起来。大家不再追求升职加薪当上CEO,而是琢磨怎么花更少的钱,过更舒服的日子。比如周末去郊外徒步,或者在家研究烘焙,这种“微小的幸福”会成为新的“奢侈品”。
还有一个事儿,我们得聊聊这种“挣扎”的价值。**我们嘴上说着“挣扎”,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找“同类”,抱团取暖。** 这就像在黑暗的森林里,你不是在呼救,你只是点了一根烟,让远处同样没睡着的人知道,这儿还有个伴儿。这种分享,不是求同情,而是一种身份确认。你看到他也在挣扎,你就不觉得孤单了。你知道,原来这条难走的路上,不止你一个人。这种共鸣,比任何心灵鸡汤都管用。我猜,以后会出现更多基于“共同困境”的社群。比如“还贷互助小组”、“30岁还在转行交流群”,这些群会非常有粘性,因为大家在这里找到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理解的感觉”。这种感觉,千金不换。
说到底,我们这一代人,就像在玩一个超高难度的游戏。不是每个人都能打通关,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SSS评价。大部分人,就是在普通难度下,磕磕绊绊地往前走。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玩家,不丢人。这恰恰是重新找回游戏乐趣的开始。
那么,你呢?你上一次允许自己“平凡”是什么时候?评论区聊聊吧,让我们抱团取暖。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