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霸占6.7亿人的舌尖!“瓜子一哥”恰恰风光不再,还能撑多久?

曾经,一抹中国红包装的瓜子征服了6.7亿国人的味蕾,成为无数人童年与休闲的宝藏零食,让洽洽坐稳“瓜子一哥”的宝座

如今,“瓜子一哥”洽洽却遭遇上市以来最惨烈的滑铁卢,净利润狂跌73%,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昔日零食巨头,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坛?曾攻陷国人舌尖的洽洽,真的“嗑不动”了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从铁饭碗到瓜子大王

那包熟悉的红色牛皮纸袋,曾是一代人童年记忆和休闲时光的代名,洽洽,这个瓜子品牌的领头大哥,如今却站在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十字路口,今年上半年,洽洽食品交出了一份自上市以来最难看的成绩单。

公司的净利润,跌幅高达73.68%,这个数字冰冷得让人心惊,具体来看,上半年的净利润还不到一个小目标,与此同时,营业收入也缩水了许多,降至不足三十亿元,一场风暴正席卷这家零食巨头,那个曾经攻陷了无数国人舌尖的“瓜子一哥”,真的要嗑不动了。

故事的起点,要回到那个充满机遇与草莽气息的90年代,创始人陈先保,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在23岁那年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端起了省商业厅下属公司的“铁饭碗”,但在那个民营企业野蛮生长的年代,市场产品稀缺,遍地都是机会。

已经当上科长的陈先保,内心早已埋下创业的种子,安稳的工作并不能让他放弃这个想法,于是,他选择了辞职下海。

1995年,他创办了合肥华泰食品,一头扎进了冷饮生意,他敏锐地发现,孩子们对新奇玩意儿毫无抵抗力,于是,一款形似双节棍的棒棒冰横空出世,这款产品迅速火遍南方,模仿者蜂拥而至。

陈先保没有恋战,而是做出了一个看似反常的决定:进军东北,他看准了东北冬天室内供暖的特点,硬是把冷饮的淡季做成了旺季,这一招险棋大获成功,棒棒冰在东北市场一举成名,狂揽800万元销售额,然而,真正让陈先保找到终身事业的,却是一次不经意的散步。

他发现,无论男女老少,嗑瓜子似乎是一种全民习惯,但当时的瓜子市场,产品普遍存在难嗑、脏手、还容易上火的痛点,即便是知名品牌也不例外。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先保吃到了一款与众不同的瓜子,不硬,干净,也不上火,他琢磨这可能是煮过再炒的,这个灵感,点燃了他的团队。

他们大胆地将中草药与瓜子结合,创新地采用“先煮入味,再行翻炒”的工艺,经过反复试验,一款壳薄、干净、不易上火,还香气四溢的“国民”瓜子诞生了。

1999年,结合着新工艺和当时风靡的恰恰舞,这个新产品被命名为“洽洽”,一上市便引爆市场,第一年销售额就冲到了三千万元,也宣告了其冷饮业务的终结。

陈先保深知品牌的力量,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砸下相当于一年净利润的400万元,买下央视的黄金广告时段,2000年,伴随着电视广告的轮番轰炸,“洽洽香瓜子”变得家喻户晓,销售额也一举突破1亿元。

次年8月,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营业额飙升至4亿元,洽洽的成功,营销策略功不可没,它抛弃了传统的塑料袋,改用既传统环保又能锁住香味的牛皮纸袋,醒目的中国红设计,充满了喜庆感,在货架上极具视觉冲击力。

更绝的是,早期的包装袋里还附赠文化卡片,内容包罗万象,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开袋有奖”、“开箱有礼”等活动,复购率节节攀升。

然而,一场危机也悄然而至,2006年,国内降水减少、高温天气增多,导致洽洽的主力葵花籽品种“美葵363”减产了整整三成,洽洽被迫高价采购东北的早熟葵花籽,原料价格上涨,这次危机直接给公司带来了近4000万元的损失。

这次惨痛的教训让陈先保意识到,必须把供应链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2007年,洽洽果断在内蒙古设立了种业公司,开始自主培育向日葵种子,他们还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杂交向日葵,这一布局,效果非常显著。

采用洽洽自主培育的种子,葵花籽的亩产量能大幅度提升,凭借着产品创新、品牌营销和供应链的护盾,洽洽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炒货第一股”。

成本失控与渠道崩塌

然而,昔日的荣已然消失,内蒙古葵花籽的主要产区遭遇了持续的阴雨天气,这场天灾导致葵花籽的霉变率显著上升,优质产品的数量锐减,价格应声而涨,成本的压力山大,但洽洽却不敢轻易提价。

因为瓜子这类零食的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替代品太多,一旦涨价,消费者很可能就转头选择了其他品牌,结果就是利润空间被无情挤压,成本的压力还没喘过气,卖货的渠道又变天了。

新兴的量贩零食店异军突起,过去,洽洽严重依赖大卖场和超市这类传统渠道,但如今这些地方的客流量正在持续减少,更致命的是,洽洽的分销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春节期间,为了冲业绩,洽洽向经销商大量压货,导致渠道库存积压严重。

不堪重负的经销商只能开始甩货求生,嗅觉灵敏的“倒爷”们趁虚而入,通过电商平台低价倾销,彻底扰乱了市场价格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洽洽瓜子的吐槽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瓜子发霉”、“品控不严”等品质问题上,一位消费者感慨道,去年还卖5块钱左右的洽洽瓜子,现在居然直接翻倍,价格在涨,但品质却没有跟上,这无疑是在透支消费者多年来积累的信任。

面对困局,洽洽自己也提出了“破局革新,韧性增长”的核心战略,也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摆在洽洽面前的,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斗,这位曾经的“瓜子一哥”,是继续固守自己的传统模式,还是能破壳重生再登宝座!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美食   舌尖   瓜子   多久   风光   葵花籽   零食   净利润   品牌   冷饮   市场   渠道   消费者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