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今年58岁,退休后迷上了早起去公园打太极。可最近,她总感觉喉咙干、皮肤痒,晚上还咳嗽得厉害。她以为是空气干燥,多喝水就能缓解。可几天下来症状更严重了,连晨练都不得不中断。
医生检查后发现,张阿姨患上了秋季过敏性咳嗽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诱因正是突如其来的“寒露”天气变化。
“为什么刚入秋就这么严重?”张阿姨一脸疑惑。医生解释:“寒露是秋季节气中的关键转折点,此时气候凉中带燥,人体阳气日渐收敛,稍不注意就容易外感风寒、内伤肺脏。”张阿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秋天的“防寒防燥”,远比她想象得要重要。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10月8日前后。它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是寒气加重的一个重要节点。
中医认为:“寒露之气,始凝为寒。”气候逐渐干燥,燥邪渐盛,如果人体调理不当,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多方面的不适。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受到“寒”和“燥”的双重夹击。
寒邪主收引,燥邪伤津液,这正是寒露节气里,许多慢性病加重甚至复发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节气,气温昼夜温差加大,尤其清晨与夜间寒气明显增强,人体本身阳气逐渐收敛,抵御外邪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外感风寒,导致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秋季的空气湿度下降,呼吸道黏膜易变得干燥脆弱,不少人会出现鼻腔干燥、咽喉干痒、干咳无痰等典型“燥伤肺”的表现。中医讲“燥易伤肺”,肺主呼吸,其脉络娇嫩,一旦受燥邪侵袭,极易发生病变。
而在临床上,这一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像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都可能在此时加重。
从中医角度来看,燥邪和寒邪虽然同为“六淫邪气”,但在寒露节气中,两者常常联手“作祟”。燥邪伤津,表现为皮肤干裂、嘴唇干裂、便秘、咳嗽;而寒邪则伤阳,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凉、关节疼痛、腹泻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寒邪往往隐藏在清晨和夜晚的凉风中,不易察觉。一些人清晨起来跑步或夜晚散步,认为运动有益健康,却忽视了保暖,结果反倒诱发了旧疾或感冒。
防寒与防燥,其实是左右手,缺一不可。尤其是在寒露之后,养生的重点就要从“清热解暑”转向“润燥护肺、温阳散寒”。
饮食上,中医讲究“秋冬养阴”,此时应以滋润、防燥、温阳为主。
可以多食用一些润肺养阴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莲藕、芝麻等。特别推荐一道家常润肺汤:冰糖雪梨银耳汤,不仅口感清润,还有良好的润肺、止咳、养颜作用。
对于体寒怕冷的人群,可适当加入温补食材,如生姜、红枣、羊肉、桂圆等,增强体内阳气。但切忌“大补特补”,尤其是一些燥热体质的人,盲目进补反而可能引发上火、口腔溃疡等问题。
同时,饮食中应避免过于辛辣油腻,尤其是烧烤、火锅等“燥热”之物,应少吃为妙。
寒露之后,很多人白天觉得阳光明媚,穿着短袖外出,可一到傍晚气温骤降,就容易着凉。这种“捂不住”的穿衣习惯,正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隐形杀手。
建议大家根据“洋葱式穿衣法”,即多层次、易穿脱的衣服,方便根据温度进行调整。尤其要保护好颈部、腹部、脚部这三个关键部位。中医有言:“寒从足生”,脚底是人体经络汇聚之所,寒气一旦从足底侵入,容易引发全身性不适。
秋风起,建议夜晚睡觉时不要贪凉,及时加盖薄被,避免受寒。
秋季虽适合运动,但寒露之后不宜过度剧烈,尤其在清晨露水重、气温低的时段。推荐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缓和运动,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疏通经络。
运动时间以上午9点后或下午4点前为宜,避开寒气最重的清晨和夜晚。运动完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防止寒邪乘虚而入。
寒露之后,日照时间缩短,气温逐渐走低,容易引发“秋季情绪低落”或“秋郁”现象。尤其是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情绪更易波动,甚至诱发焦虑或抑郁。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志调养是秋季养生不可忽视的一环。保持乐观心态、规律作息、适当社交,都是重要的养生方式。可以多听轻音乐、尝试书法绘画、或与朋友家人散步聊天,舒缓情绪。
寒露节气对健康影响最明显的,是以下几类人群:
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极易因寒冷诱发旧病。
儿童,免疫力尚不完善,受凉后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体质偏虚者,如长期疲劳、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容易被寒邪所乘。
这类人群,更应注重日常保暖、饮食调养、情绪管理,必要时可遵医嘱适当服用中药调理。
有人说:“秋天是最适合养生的季节。”这句话并不夸张。寒露正是秋气渐深的节点,如果能顺应自然,调整作息、饮食与生活习惯,不仅能抵御疾病,还能为冬季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张阿姨的故事也许只是众多“寒露误区”的一个缩影。希望更多人能从中得到启示:防寒防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关乎全家健康的大事。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琦,王玉光.寒露节气与呼吸系统疾病防治[J].中医药导报,2022,28(10):125-127.
[2]张晓燕,刘志刚.中医“燥邪”理论在秋季养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9):9-12.
[3]北京中医医院.秋季节气寒露健康提示[EB/OL].[2023-10-08].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