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乘坐百余艘战身,从金门出发,于同年年底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全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38年的统治。
收复台湾几个月后,郑成功去世,享年39岁,随后他的儿子郑经与其叔郑世袭发生内讧,郑经击败郑袭成为台湾之主。
时正值清军招抚郑经,郑经为了没有后顾之忧,提出效仿朝鲜向清朝进贡,以这种形式归降清朝,清朝廷拒绝了郑经的建议,理由是: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而郑经一直是中国人,必须直接投降,而不是效仿朝鲜。
因为双方的谈判破裂,清军于1663年十月攻打金门、厦门,郑经战败,退走铜山,不久败走台湾,之后失去大陆边缘所有据点。
这一时期,清廷对于郑经的主要政策是招抚,但是郑经明确表示:如果清朝让我剃发、登岸,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同意。
郑成功收复台湾
此时清朝已经统一了整个大陆,只剩下台湾没有攻取,由于大势所趋,郑经手下将士有很多人暗中投降清朝,仅三年时间,有文武官员3985人、食粮兵40962人、归农官弁兵民64230人、眷属人员63000余人投降清朝。
从台湾本岛及澎湖列岛两地逃归大陆的百姓不计其数,无法统计,对于所有投诚的军民,清朝一律优待,并做了适合的安置,凡是在郑经手下担任将领的人,投靠清朝之后一律是官复原职。
就连郑成功的亲弟弟郑世袭也投降清朝,被授予精奇尼哈番世职(清朝异姓爵位名称),还将郑芝龙(郑成功父亲)之前没收的田产还给他。
由于郑经油盐不进,拒不投降清朝,清朝本身水师力量也不强,无法用武力强攻,于是清朝准备与荷兰人联手,借荷兰人的军舰来收复台湾。
荷兰人被郑成功赶走之后,并不甘心,台湾关系到荷兰人在东亚地区的贸易,荷兰人一直想借清朝收复台湾的机会夺取台湾。
在清朝与荷兰人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了荷兰人的野心,康熙皇帝因此对荷兰人保持警惕,只愿意以通商为条件,联合荷兰攻打台湾,荷兰人见无法达到目的,双方也就失去合作的兴趣。
清朝联合荷兰收复台湾的战略也宣告失败,清朝开始实施武力攻台的战略。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靖海将军,以周全斌、杨富为副将,于1664年、1665年策划三次武力攻台,均遭失败。
施琅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将,跟随郑芝龙一起投降清朝,而施琅的父亲、一个弟弟、一个儿子及一个侄子均被不愿意投降清朝的郑成功所杀,这三次策划攻台的主要人员都是郑氏集团投降清朝的将领骨干。
这三次攻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将领无决策权,清朝对这些降将并未完全信任,将领之间也缺乏协作,再加台风影响,准备不充分,因此失败。
武力攻台失败后,清朝对待郑经的战略又回到原地,准备招抚郑经,清廷派出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携带郑经舅父亲笔书信到台湾,对郑经朝廷招抚,提出大陆沿海地区与台湾通商,要求郑经称臣纳贡,并派遣儿子到北京当人质等要求,郑经厚待孔元章,但对招抚一事表示拒绝。
孔元章先后两次去台湾招抚郑经,均被拒绝,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郑经的态度激怒了施琅,施琅向康熙皇帝上书,请求出兵剿灭,康熙帝没有同意,让施琅进京商议。
商议的结果是:朝廷否决了施琅的建议,仍然寄希望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为了安抚百姓,朝廷裁撤福建水师提督员缺,将水师战船全部焚毁,将水师官兵调到外地开垦荒地,就连施琅也被授予内大臣官职,编入汉军镶黄旗,留在京城任职。
郑经不愿意投降清朝
康熙皇帝这种做法,明显就是采取守势,以换取台湾和平归属,但这种办法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康熙八年,铲除权臣鳌拜,康熙十二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清廷忙于平定叛乱,无暇顾及台湾。
在此期间,康熙皇帝不断派人招抚郑经,郑经的条件还是不变,像朝鲜那样称藩,不剃发,不登岸,为此,康熙皇帝做出让步,允许郑经不上岸,但是必须剃发归顺,且不允许称藩,康熙帝再次明确表示:郑经是中国人,朝鲜是外国,这是不同的概念,否则归顺没有意义。
从实质来看,郑经称藩就是分裂台湾,企图像朝鲜那样建立藩属国,康熙当然不会同意,中国必须统一。
但是郑经有恃无恐,全依仗台湾海峡这个天险,当时的清朝没有强大的海军,军事实力不强大,谈判桌上也不可能争取得到利益。
三藩之乱期间,郑经与耿精忠合作,企图反攻福建,不久双方又闹矛盾,郑经先后击败耿精忠与尚之信,占据了沿海一些地区,但没多久就被清军击败,退守厦门,在此期间,郑经与清军打打谈谈,清朝依然以招抚为主,而郑经却不想让步,条件反而有所增加。
三藩之乱期间,郑经反攻沿海地区
郑经要求的条件是:由郑军驻守福建沿海岛屿,以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作为郑军的粮饷基地,且将海澄(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部)作为郑军的基地,其余要求不变。
眼见郑经如此,谈判陷入困境,清朝福建总督姚启圣开始用钱来收买郑经手下官兵,姚启圣下令:对来降的文武官员以原官职使用,兵民如头发全长者,每人赏银50两,头发短者,每人赏银20银,愿入伍者,立拨在营,给以战饷,愿归农者,立送原籍。
这一招很厉害,仅半年时间,就招降郑经手下文武官员1600余人,士兵23700余人,这让郑经对自己的部将产生了不信任感,内部猜忌,军心涣散,士气瓦解。
姚启圣深知郑经不可能投降,于是上书康熙皇帝,请求武力剿灭,并推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但康熙并未同意这一任命,而是将湖广岳州总兵万正色调任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19年,公元1680年,清军集中兵力在厦门击败郑经,郑经只带了千余败兵逃回台湾,自此,大陆沿海的郑经据点全部被清除。
由于郑经拒绝招抚,康熙皇帝不再对招抚抱有幻想,取而代之是积极准备军事进攻,康熙帝重新启用施琅,让他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且重新组建水师。
施琅
康熙帝一直不愿意启用施琅是有原因的,施琅的长子施齐、族侄施亥一直在郑经手下供职,清朝一直对施琅不信任,直到姚启圣查明施齐、施亥因为准备擒获郑经献出厦门以报效清朝,因为事情泄露导致满门被杀,清朝才恢复对施琅的信任。
接下来清朝对台湾的战略就是武力夺取,不再抱有招抚的幻想。
1681年,郑经去世,长子郑克臧继位,郑经之弟郑聪与冯锡范等头发动政变,说明郑成功之妻董氏废除郑克臧职位,另立郑克塽,郑克臧因不肯交出监国玉玺,被冯锡范派人杀死,13岁的郑克塽继位。
这个消息被施琅得知,在经过两年的准备之后,施琅于1683年发动了统一台湾之战,当时郑氏集团把重兵部署在澎湖列岛,守军主将是郑经手下悍将刘国轩,兵力有2万余人,200多艘战舰。
施琅统率水师3万余人,战船300余艘攻打台湾,面对施琅的进攻,刘国轩做了个昏庸的决定,不出动主击,而是被动防守,刘国轩认为清军会遭遇台风,手下将领丘辉建议先发制人,刘国轩不听。
清军水师很容易到达澎湖列岛,开始主动进攻刘国轩,施琅利用兵多船多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以五船结为一队,攻打刘国轩的一船,就靠这个战术,清军水师将郑军战船一只只消灭,刘国轩大败,1.2万郑军士兵被杀,4800余人投降,刘国轩仅带了30只船逃回台湾本岛。
清朝统一台湾
澎湖大战的胜利实际上已经消灭了郑氏集团的主力,台湾已经无兵可用,郑氏内部也因为澎湖大败而分裂,人心不稳,施琅派人招降台湾,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无条件投降,均被清朝封官加爵,还被抬入汉军八旗。
自此,清朝正式统一台湾。
从整个过程来看,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想招抚郑氏集团,但是郑氏凭借台湾海峡的天险一直不愿意投降,一直以各种条件与清朝周旋,康熙皇帝对台湾的战略一变再变,最终还是回到武力解决的手段上,台湾的回归是中国的百年大计,统一之势不可挡。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