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又双叒上了热搜?
最近,演员徐娇售卖的马面裙在热搜上引起了一场“论战”,这次争议点是近两千元的定价。有人质疑“罗就该是真丝,聚酯纤维咋能卖这么贵?”徐娇则在直播中回应,“罗”不是材料,是一种织法,这次使用的罗是特别定制,希望把这种中国传统织造工艺带回现代生活。
罗到底是材料还是织法?今天,文脉君就来扒一扒这场关于罗的“罗生门”。
“罗”曾用来捕鸟
“罗”的名字从何而来?说出来你可能惊掉下巴:它的原型居然是捕鸟网!《尔雅·释器》中说: “鸟罟谓之罗”,换句话说抓鸟的网就是罗。
其实看繁体字的“羅”,也能在字形上看出一点端倪。它的上半部分像一张网,下半部分的“维”则是通过相互绞绕形成锥形网的绳线组。
古代人把捕鸟网“经线扭绞、纬线平行”的逻辑和组织结构,搬到了衣料的生产中。
罗
与普通织物相比,罗最大的区别就在织法上。普通织物经纬线横平竖直,而罗很“别扭”,它的经线叫“绞经”,也就是需要扭转的,这类“绞经织物”统称为“纱罗组织”。从这个角度看,罗确实是指一种织法。
采用这种织法做出的罗,比甲骨文的“年纪”还大。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苏州草鞋山遗址发掘出罗织物,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1984年,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掘出一块浅绛色的罗织物,距今已有5600多年。
草鞋山出土的罗织物
苏州是罗的故乡
考古证据说明,苏州是罗的故乡。从6000年前到今天,苏州人把罗玩出了N种花样。
最迟在宋元之际,苏州出产的罗已经名闻天下,有“吴罗”的美誉。南宋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中就提到“少卿章岵,尝官於蜀,持吴罗湖绫至官”,说明吴罗已经是当时苏州颇具有代表性的特产,值得千里迢迢带到远方去。
明清两代吴罗织造技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说“今吴地出水纬罗”,同时代张时彻的《采葛篇》有“吴罗五文采,蜀锦双鸳鸯”。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秋罗……这么多样式的吴罗,让人忍不住买买买!
春晚上的吴罗
时至今日,吴罗依然是顶流。
2018年的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各式各样的龙袍、常服和外褂等面料,都是用吴罗传统丝织技艺织成的。《国家宝藏》《狐妖小红娘·月红篇》《清平乐》《司藤》等剧集里的服饰,也少不了吴罗的身影。
2024年,吴罗还上了春晚。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里,刘诗诗一身唐制汉服雍容华贵,李沁一身宋制汉服温婉清丽……这两套汉服面料也都是“吴罗织造技艺”制作而成。
春晚上的吴罗
诗人笔下的罗
除了苏州吴罗,在中国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不少名贵的罗。
杜甫在《白丝行》开篇“缲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就指明了唐代极其有名的越罗,晚唐时这种罗还成了皇家贡品。
宋代金华的特产婺罗,把越罗的手艺升级,织出来的面料更轻薄。南宋还有一种叫轻容纱的罗,陆游曾经描述说“举之若无”“真若烟霞”,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时,也许穿得就是这种罗。
南宋褐色缠枝山茶花罗
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
明清杭州的王牌杭罗,用“横罗”织法,每织几梭平纹就绞转一次,形成横向孔路,现在装裱书画、做汉服外衫还在用它。
几千年来,有这么多珍贵的罗打下口碑,难怪人们总把“绫罗绸缎”挂嘴边,把它们当成珍贵丝织品的代名词。
1965年,国家纺织工业部为了更好地规范和了解丝织品,根据其组织结构、原料、工艺、外观以及用途,将常见的丝织品划分为绫、罗、绸、缎、锦、纱、罗、绢、绡、绉、绨、葛、呢、绒等14大类别。
这样说来,把罗当成是一种专门的丝织品其实也没错。
说了这么多,你认为罗是材料还是织法呢?快来投一票!
想知道更多绫罗绸缎的故事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江苏丝绸史》
带你探索~
文|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文颖
图|江苏文库、现代快报资料图 部分来自网络
视频|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