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迪(中国人民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在贵州一家大型超市里,发现销售榜排名第一的月饼,竟是贵州省人民医院职工食堂制作的。该职工食堂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生产一款火腿月饼,已热卖十几年。没有华丽礼盒,不见明星代言,仅凭一口云腿咸香、猪油酥软的实在味道。原为职工福利的朴素点心,竟能在当地实现长红,甚至吸引了不少网友,正在于返璞归真的它做好了“减法”、守住了“根本”。
在食品工业日益精于算计的今天,对月饼的营销“加法”越发多见,过度包装和符号营销下,社交平台上不乏对此类月饼实属“买椟还珠”的毒辣评价。一些产品的创新与美学表达不可否定,但当包装成本远超食材、当营销话术掩盖真实成分,月饼恐怕会背离其作为节日食品的初心。如果裹挟着过多附加值,就可能遮盖月饼作为食品的底层伦理、作为节日传统食物的独特性,和承载历史文化的情怀感,与人们记忆中的温暖影像发生错位,而被异化为符号溢价和社交表演的道具。
贵州省医月饼则恰恰相反。它“减去”了浮华包装、概念堆砌和价格泡沫,“守住”了好月饼的真正标准——安全、好吃、有情怀。回归食用与情感的根本功能,贵州省医月饼坚持使用云南宣威火腿,搭配蜂蜜,回归了最本真的“好吃”;医院职工食堂生产加上非商业的初始属性,为消费者提供了额外的信任感,十数年来“有口皆碑”。
贵州省医月饼的这次“跨界”胜利,是对食品评价体系的一次“祛魅”与“返璞归真”,它提醒我们——比“专门”更重要的是“专心”。评判一块月饼的好坏,不是看它的附加价值叠得够不够多,也不是看它属于哪个知名品牌,而是看它是否回归了最根本的维度,是否抚慰了人心。
然而,正因成功源于真诚,更提醒着广大消费者一些“权威背书”式虚假营销的危险。在信息过载的当下,人们倾向于信赖“权威机构”作为筛选捷径,因此,“医院=健康”“机构=专业”的认知可能被迁移成为新的营销标签。消费者也可能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浪潮中撞上“李鬼”商家——它们利用这种“信任溢价”进行虚假营销,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影响公众对权威机构信任的情况。近日,打假博主“反诈老陈”喊话北京协和医院,称自己购买的两款益生菌产品均打着“协和医院”名号销售,其中一款产品在另一平台销售量已经突破100万单;但据协和医院回应,两款产品均与医院无关系。
这些营销案例都揭示了“权威光环”被明码标价、成为收割“信任韭菜”新工具的可能,也再度强调了做好“减法”,守住“根本”的重要性。因此,贵州省医月饼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借“省医”之名夸大功效,也未将医疗资源商业化变现,而是以食堂的本分,守住食品的底线。它的成功,是品质对噱头的胜利,是真诚对浮华的胜利。
贵州省医月饼的成功告诉我们:在一个热衷于标签与符号的时代,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那些洗尽铅华、坚守本分的人与事——食堂师傅的一双手,胜过千条广告;一块朴素的月饼,抵得过万般喧嚣。它未必能给出关于月饼最好的“方案”,但至少为“什么是好月饼”提供了一种朴素的答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