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这些人曾经振臂高呼要推倒苏联制度,成为西方眼中的"自由斗士"。可当苏联真的解体了,他们却哭着说:"我害了俄罗斯祖国。"
有人开枪自杀,有人抑郁而死,有人公开忏悔,历史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67年夏天,莫斯科。
萨哈罗夫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一支笔,这支笔曾经设计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核武器沙皇炸弹。现在,他要用这支笔写一封信,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苏联应该接受美国的建议,双方共同放弃对反弹道导弹的研发。"萨哈罗夫在信中这样写道。他请求苏联领导人批准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解释反弹道导弹的危险性。
当局没有理睬这封信。
这个被誉为"苏联氢弹之父"的科学家,开始了他的政治转身。从那一刻起,萨哈罗夫不再是那个为国家贡献核武器的英雄,而是一个质疑体制的异见者。
几乎同一时间,在梁赞市的一所中学里,数学老师索尔仁尼琴正在夜里偷偷写作。白天他教孩子们算术,晚上他把劳改营的记忆一字一句刻在纸上。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震撼了整个苏联。
1962年,这部小说在《新世界》杂志发表。一夜之间,这个籍籍无名、曾被劳改营折磨几死的索尔仁尼琴,变成了苏联文坛的璀璨新星。小说描写劳改营的一天,每个细节都像刀子一样割在读者心上。
赫鲁晓夫亲自批准了这本书的出版,苏共总书记专门接见了索尔仁尼琴,称赞他敢于揭露斯大林时期的问题。
这是苏联知识分子反叛的序幕。
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
季诺维也夫也在这个时期活跃起来,,这个曾经的布尔什维克早期领导人,现在成了反对派的重要代表。他和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苏共的政策,要求更多的政治自由。
他们以为自己是在拯救苏联,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挖苏联的墓坑。
1956年,美国华盛顿。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白宫召开秘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利用苏联的"解冻"政策,培养亲美力量。
"有朝一日,一批新人将会在苏联掌权,我要努力争取的正是这一代。"艾森豪威尔这样说道。
美国政府决定邀请1万名苏联大学生到美国留学,费用全部由美国政府负担。表面上是文化交流,实际上是思想渗透,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很多人成了亲西方的"知识精英"。
慕尼黑,"自由"电台的播音员正在对着话筒说话。电台专门对苏联进行宣传渗透,一昼夜播音253小时。节目内容精心设计,既不直接攻击苏联制度,又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西方价值观。
萨哈罗夫成了西方重点拉拢的对象。
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萨哈罗夫创办了《公开性》杂志,这本杂志在巴黎用俄文发行,很快发行量就达到2万多份。杂志还用英文、法文、德文在纽约等地出版。
内容全是批评苏联制度的文章,萨哈罗夫以科学家的理性,逐条分析苏联体制的"弊端"。每一篇文章都像匕首,直刺苏联的政治核心。
1975年,萨哈罗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西方世界为他鼓掌喝彩,这个曾经的"氢弹之父",现在成了"人权斗士"。颁奖词说他"为人类和平与自由做出了杰出贡献"。
索尔仁尼琴也在这个时期达到声誉的巅峰。197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古拉格群岛》被译成多种文字,全世界发行了1800万册,销量超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西方把他们当作推倒苏联的棋子。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公开性"政策,他要求"苏联社会不应有不受批评的禁区",要"让人民知道一切"。
知识分子们兴奋了,他们以为春天来了,可以自由地批评一切。各种地下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事纪事》《自由思想》《乌克兰通报》。
1989年,萨哈罗夫联合叶利钦,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废除苏联宪法第六条,这一条规定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萨哈罗夫站在讲台上,用颤抖的声音说:"建议宪法第6条作废。"
台下一片哗然,这句话等于要取消苏共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
苏联的政治根基开始松动。
1991年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国旗缓缓降下,这个存在了69年的超级大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知识分子们的"理想"实现了。
可是,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从美国回到俄罗斯,这个76岁的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从远东登岸,坐火车向西横穿全俄。
他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自由俄罗斯",而是满目疮痍。
工厂停工,工人失业,老人领不到养老金。
寡头们瓜分国有资产,普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黑帮横行,社会秩序混乱。街头到处是乞丐和妓女。昔日的超级大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供应地。
索尔仁尼琴的心碎了。
1998年,他写下《崩溃的俄国》,书中,这个曾经的反苏斗士,发出痛苦的呐喊:"俄国正在知识精英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面前下跪。"
他开始怀念苏联时期,在1996年发表的小说《在转折关头》中,索尔仁尼琴肯定斯大林是伟大人物,赞扬斯大林发动了"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
"是我害了俄罗斯祖国。"索尔仁尼琴在痛苦中说出这句话。
叶利钦要给他颁发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烈勋章",索尔仁尼琴拒绝了。他公开说道:"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
萨哈罗夫没有看到苏联解体后的惨状。1989年12月14日,这个"氢弹之父"心脏衰竭,在莫斯科去世。他到死都相信,自己在为苏联人民争取自由。
其他几位苏联公知的命运更加悲惨。
拉克申在苏联崩溃后得了抑郁症,1993年郁闷而死。他以为真正的民主自由会到来,结果看到的是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康德拉季耶夫看到俄罗斯搞"休克疗法",物价飞涨,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他愤怒地发现,连卫国战争的老军人都领不到养老金。思想上产生重大变化的他,最终在家里开枪自杀。
雷克巴夫也后悔了,他没想到苏联崩溃后俄罗斯会这么糟糕,他甚至说,搞垮苏联是"不能饶恕的错误"。
季诺维也夫开始歌颂苏联制度。他在西方公开说:"如果我知道苏联崩溃后是这样的惨状,我将不会反对苏联。"他直接指责西方意识形态就是要统治全世界,而苏联制度是优越的。
马克西莫夫也对苏联解体深感悔恨,认为当初反苏是错误的。
他们用一生的痛苦,换来了对历史的清醒认识。
2008年8月3日深夜,莫斯科。
89岁的索尔仁尼琴因心脏衰竭去世,这个曾经的反苏斗士,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们的悲剧,源于对西方制度的盲目崇拜。
这些苏联知识分子,都有着相同的经历,受过良好教育,有着理想主义情怀,对社会现状不满。西方抓住了他们的这个弱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渗透。
诺贝尔奖成了重要工具。苏联一共获得5次诺贝尔文学奖、2次和平奖,除了肖洛霍夫,其他获奖者都以否定苏联著称。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设计。
萨哈罗夫1975年获得和平奖,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得文学奖。西方通过这种方式,把他们包装成"自由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反对苏联制度。
知识分子成了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先驱者"。
他们掌握话语权,善于煽动情绪,在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政策下,他们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全面否定苏联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像病毒一样传播,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切成就。苏联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历史,失去对国家的信心。
1989年,萨哈罗夫和叶利钦联手,逼迫取消苏联宪法第六条,苏共失去了法理上的执政地位。
1991年,苏联解体。
西方的目的达到了。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沦为三流国家,经济倒退到苏联时期的一半,人口大量减少,平均寿命下降。
这些苏联公知看到结果后,才明白自己被利用了,他们以为在争取自由,实际上在挖自己祖国的坟墓。
最痛苦的是,他们发现西方根本不欢迎他们。
索尔仁尼琴在美国生活了18年,深深感受到西方的虚伪。他批评美国社会沉迷物质主义,缺乏精神追求。他说美国的自由是"破坏性的自由",已经泛滥成灾。
西方需要的不是俄罗斯知识分子,而是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当苏联解体的任务完成后,这些公知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历史给了他们残酷的教训。
真正的爱国,不是盲目反对一切,也不是无脑歌颂一切,而是在批评中建设,在建设中完善。
这些苏联知识分子的悲剧告诉我们,任何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都可能成为毁灭祖国的工具。
当外部势力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进行渗透时,知识分子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表面的光鲜包装所迷惑,要看清楚背后的真实目的。
索尔仁尼琴临终前说:"我希望俄罗斯的苦难历史能够让人们和俄罗斯以史为鉴,保持清醒头脑。"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慎明: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2021年发布)
人民网理论频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看苏联的教训》
红歌会网《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系列文章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