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个具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在古代被称为“波斯”,波斯一词实际上是古希腊人对伊朗的称呼,源自古希腊语。1935年,国际上遵循伊朗政府的意愿,统一在国际上称呼“伊朗”。
近代的伊朗在1979年是一个分水岭,1979年之前统治伊朗的是巴列维王朝。
至今有很多伊朗人怀念巴列维王朝时期,为啥怀念?主要是巴列维王朝推行的是世俗化政策,而且多项举措都在推动着伊朗发展。
在内政上,巴列维王朝的统治者在伊朗推行土地改革、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基础建设、还建设跨国铁路系统、建立公立学校机制、改革司法机构及改善医疗卫生。
在政治上,巴列维王朝时期妇女是有投票权的,而且无论是在教育还是生活还是穿着上,没有宗教限制,这一点与现在的伊朗妇女大相径庭。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融洽,国内经济发展良好,涌现了很多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
但是,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内部也有很多矛盾,比如贫富差距等,但是总体上来说经济状况和外部环境要比现在好的多。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极佳。
1950 年,伊朗是继土耳其之后第二个承认以色列的穆斯林大国,伊朗也成为以色列主要的石油供应国,以色列则帮助伊朗发展农业技术。
军事上,以色列 “摩萨德” 帮助伊朗建立秘密警察机构 “萨瓦克”,伊朗还从以色列购置大量武器。此外,以色列还借助伊朗与伊拉克的边界,帮助伊拉克的犹太人经伊朗移民以色列。
因为巴列维王朝亲美、亲以的外交政策,所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五次中东战争,伊朗虽处在中东乱局之中却始终置身事外,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
但是这样的情况在1979年戛然而止。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多项改革触动了伊朗宗教势力的利益,1978年霍梅尼领导发动了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
1979年2月11日,霍梅尼正式掌权,不久宣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政教合一的制度不可避免的将伊朗卷入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教派之争,同时因为宗教不同,与以色列开始渐行渐远,最终爆发了军事冲突。
阿拉伯世界的教派之争到底是什么?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去世后,没有指示明确的继承人,信徒因 “谁有权继承穆罕默德的宗教与政治领导权” 产生分裂。
一派认为应该以推举穆罕默德的亲属为继承人,这一派就是什叶派。
另一派认为应通过协商和选举推选继承人,而非世袭,这一派是逊尼派。
两派对教义、教法的解读都有很大不同,而且矛盾重重。
沙特是逊尼派的核心,而伊朗则是什叶派的核心。
这就是为什么2023年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达成和解会引起世界的强烈反响的原因了,因为想调解宗教的矛盾实在是太难了。
铺垫了这么多,接下来开始重点讲伊朗和以色列交恶的过程。
伊朗以霍梅尼为核心的新政权秉持 “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 的外交理念,将反以、反美、反西方成为伊朗的重要外交政策。
美国、以色列和伊朗巴列维王朝被霍梅尼视为三个 “大撒旦”。霍梅尼曾宣称 “必须消灭以色列。每个穆斯林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来对付以色列”。
别看伊朗新政权喊得口号很响,但是在具体执行时却非常务实,不仅没有与以色列决裂,反而合作的更加广泛。
为何会如此?因为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了。
伊拉克与伊朗为何会爆发战争?主要集中在领土主权、宗教矛盾上。
在领土争端方面,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是两国长期以来的核心矛盾。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是伊拉克通往波斯湾的唯一出海通道。
同时,该河流经伊朗重要的石油产区和港口城市阿巴丹,对伊朗的石油运输也至关重要。1969 年,伊朗单方面废除了 1937 年的协议,宣布对阿拉伯河拥有全部主权,伊拉克对此强烈反对,双方的领土争端进一步激化,多次在边境发生武装冲突。
在宗教矛盾方面,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建提出要 “输出伊斯兰革命”,号召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起来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多数,但国家政权却由逊尼派穆斯林掌控,萨达姆担心伊朗的革命思想会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对伊朗的 “革命输出” 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措施,这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宗教对立。
在 1980 - 1988 年的两伊战争中,以色列支持伊朗削弱伊拉克,减轻自身在阿以冲突中的压力;而伊朗也避免与以色列决裂,并从以色列获取军事武器。两伊战争初期,伊朗进口武器的 80% 来自以色列,以色列军事技术人员也开始培训伊朗军事人员。1981 年 7 月,双方达成 1.35 亿美元的武器交易,之后 5 年多又达成 2.5 亿美元交易。
伊朗与以色列的矛盾暂时因两伊战争被弱化了,但是随着两伊战争在1988年结束,两国的矛盾又成了首要矛盾。
当时伊朗坚持 “输出革命”,并大力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和也门的胡塞武装,目的就是和以色列打代理人战争。
两国第二个矛盾点就是关于核问题,当时伊朗坚持发展核能源,这是以色列不能容忍的。
核技术是每个有实力国家追求的梦想,伊朗在这条道路上也非常执着。
一是从经济角度,核能发电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节约更多的煤炭、天然气资源。
二是从战略角度,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四面楚歌"。西边有以色列这个宿敌,北边是复杂的高加索地区,东边是动荡的阿富汗,南边则是与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的对峙。伊朗的决策者始终考虑如何增强自身的战略威慑能力。
核能力就像一张"保险单",虽然不一定要用,但必须要有。伊朗的决策者们很清楚,拥有浓缩铀技术就意味着具备了"临门一脚"的能力。
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能够让潜在的对手在做出军事决策时多一分顾虑。
伊朗始终宣称要和平使用核能,要将核能广泛用在民用上。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里写着,签约国和平利用核能是权利。 2024年6月,时任伊朗总统莱希在电视讲话里拍桌子:“我们签了条约,就该享受权利,没人能说三道四! ”
伊朗国内老百姓也支持——2023年民调显示,78%的伊朗人认为发展核能是“维护国家尊严”。 现在伊朗核电站工人月工资比普通工人高3倍,年轻人抢着进核工业大学,招生分数比德黑兰大学还高10分。
但是伊朗的说法以色列是完全不相信的,以色列担心的就是伊朗打着民用的幌子发展核武器。
有了以上的矛盾,两国的军事冲突就不可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两国的冲突主要是以色列直接动手打击伊朗,伊朗适当反击并支持代理人向以色列袭击,多数时间都是这样的模式。
2010年以色列策划“震网”病毒攻击瘫痪了伊朗核设施离心机。
2013年11月,以色列策划暗杀了伊朗工业、矿业和贸易部副部长阿巴迪。这是伊朗2013年以来首位高级官员遇袭身亡的事件。
2020年11月,以色列特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暗杀了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
2022年5月,以色列暗杀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上校赛义德·科代伊。
2024年2月,以色列空袭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伊朗民兵定居点”。
2024年7月,以色列使用空射弹道导弹,袭击了伊朗伊斯法罕省防空雷达站。
2024年7月,以色列还刺杀了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地点就在伊朗首都德黑兰。
2024年10月,以色列用F-35隐身战机空袭了伊朗导弹工厂、无人机研发基地。
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伊朗革命卫队多名军事高官及科学家身亡。
这么多年了,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和渗透无所不用其极,也就是以色列陆军拉垮,不然都有灭伊朗的野心。
这么多年了,以色列是千方百计的阻挠伊朗的核发展,因为以色列深知,一旦伊朗掌握了核技术,那以色列的安全形势将更加艰难。
如果站在伊朗民众的角度看,从1979年之后伊朗就始终处于动荡中,先是八年的两伊战争,然后是漫长的国际制裁和以色列的频繁空袭,伊朗民众始终生活在担忧和恐惧中。
从目前的形势看,伊朗与以色列的矛盾和冲突还将持续,目前看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