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这阵子,王氏父子的事儿在网上闹得挺热闹。
王健林因为万达的债务问题,拿到了“限制高消费”的通知,成了大家调侃的“坐不了头等舱的老首富”;没几天,儿子王思聪又因为1210万的合同纠纷,被法院列入强制执行名单,跟着上了热搜。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这父子俩上次这么“同框”,还是在财富榜上指点江山的时候。
现在倒好,一个在被执行人名单里,一个在限高令上。
以前总说万达广场的电梯跑得快,现在这风水轮流转的速度,比电梯还快。
大家真正感慨的,其实不是他们欠了多少钱。
对这个级别的家族来说,一千多万放以前,可能就是王思聪买块表、攒辆车的钱。
真正让人觉得反差大的是,那个曾经定下“一个亿小目标”的男人,还有被叫做“国民老公”的顶级富二代,怎么就为这点“小钱”被法院点名了?
本来想只看这对父子的热闹,后来发现这事儿没这么简单。
这背后不是单纯的个人债务问题,而是万达这个庞大商业帝国,在时代浪潮里晃得厉害。
王思聪那1210万的执行单,就像巨轮漏水时飘出来的一只拖鞋,看着不起眼,可船底下指不定已经是个大窟窿了。
要聊王思聪的麻烦,还得从他那笔创业账说起。
当年他拿着王健林给的5个亿,风风光光扎进直播行业,搞了个熊猫互娱。
那时候的熊猫互娱多火啊,砸钱挖主播、买流量,场面搞得很大。
但风口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多久资金链就断了。
2019年熊猫互娱破产,留下了20亿的烂摊子。
那时候万达还撑得住,据说他妈林宁掏了不少钱帮他平事,那时候王思聪的“父爱信用卡”额度还很高。
可现在不一样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王健林自己的万达母舰都在漏水,哪还有精力管儿子那艘早就沉了的小舢板?所以这次1210万,没人帮他扛了,只能自己面对。
王思聪的困境,其实是很多“资源型富二代”创业的缩影。
他们起点高,不缺钱不缺人脉,随便就能踩上最热的风口。
但他们的成功,大多靠的是父辈资源和资本泡沫,自身没什么扎实的商业逻辑,也不懂控制风险。
一旦泡沫破了,摔下来比谁都惨。
这两年大家也能看出来,以前爱当“娱乐圈纪检委”的王思聪,肉眼可见地低调了。
微博停更了,人也长居海外。
昔日的风光,终究还是被现实的账单磨平了棱角。
要搞懂王健林的麻烦,得把时间往回拨几年。
王健林这辈子,其实一直在赌。
赌对了,万达广场开遍全国,他成了中国首富;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压垮他的,是两场惊天豪赌。
第一场赌局在2016年,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
当时王健林觉得港股给的估值太低,配不上万达这个地产龙头。
他找了投资者推动公司私有化,还签了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8月31日前让万达商业回归A股,要是没做到,万达就得回购全部股份,还得给海外投资者付12%的利息,境内投资者10%。
结果呢?后来政策收紧,A股的大门对他关上了。
这场赌局,他输了。
欠的那些债,成了万达身上第一道沉重的枷锁。
如果说第一场是失算,那第二场赌局,王健林简直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上了。
为了还上之前的债,他想了个新办法:把万达广场的运营业务打包成珠海万达商管,再去香港上市。
2021年,万达给珠海万达商管找了新投资者,又签了对赌协议,承诺2023年底前完成上市,要是失败,就得回购380亿本金,还要付相应利息。
这操作,就像赌徒输光本金后,又借高利贷想翻盘。
结局大家也都知道,珠海万达商管四次冲击港交所,四次都没成。
上市的钟声没敲响,催债的闹钟先响了。
很显然,万达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高杠杆、高负债”的金融游戏。
拿银行的短期贷款,去做十几年才能回本的商业地产。
这玩法在市场好的时候没问题,可一旦资金链断了,对赌又失败,这艘船立马就得搁浅。
所以后来我们就看到了,王健林开启了疯狂的“卖卖卖”模式。
从上海、杭州的核心万达广场,到万达电影的控股权,再到北京的总部大楼,能卖的几乎都卖了。
今年5月,更是把48个万达广场的管理权打包卖给了太盟这些机构。
这哪是什么“轻资产转型”,说白了就是砸锅卖铁还债。
但无奈窟窿太大,卖资产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债务到期的速度。
根据2025年5月27日中国日报网的报道,大连万达集团被执行的总金额有74.2亿元,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也有1.39亿元左右。
这次的限高令,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父子俩都陷在困境里,说到底还是万达这棵大树出了问题。
那万达还有救吗?现在王健林的策略很清晰,就两个字:收缩。
他想把万达从“重资产”的地产帝国,改成“轻资产”的商业管理公司。
啥意思呢?就是以后万达广场,地不是万达的,楼也不是万达的,万达只负责运营管理,收点租金和管理费。
简单说,就是从“房东”变成“管家”。
这是目前唯一能走的路。
这么做能快速回笼资金,砍掉沉重的债务,让公司变得轻点、灵活点。
但这条路,也不好走。
首先,做“管家”得有个前提:商户们得活得好,有钱交租。
现在消费环境这个样,实体商业本身就不好做,想持续收到高额租金,难度真不小。
其次是品牌价值的流失,以前“万达广场”是王健林的招牌,现在它变成了能随时交易的金融产品,在消费者和商户心里的分量,肯定会打折扣。
王健林现在就是在跟时间赛跑,他得在债务彻底压垮公司之前,完成这场惊险的“断尾求生”。
不过有一点得说,他没跑路,还在努力还债,比某些同行体面多了。
现在,这两个时代都落幕了。
浪潮退下去,留给他们的,只有一张张冰冷的法院传票,还有一场前途未卜的自救。
江湖里再也没有什么商业神话了,只剩下最朴素的四个字:欠债还钱。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