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十座崆峒山,谁是“海内真崆峒”?

全国有十座崆峒山,谁是“海内真崆峒”?

秦玉龙/文

提起崆峒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甘肃平凉那座被誉为“道源圣地”“道教祖庭”“道家第一山”的名山。其实,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叫“崆峒”的山可不止一座。

自西汉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以“崆峒”命名的山多达十座,分布在甘肃、山西、河南、江西、天津、四川等地。但如今,真正广为人知、并被普遍认可为“海内真崆峒”的,却只有甘肃平凉崆峒山。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看看这些“崆峒山”都分布在哪儿。

山西崆峒山,《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提到:“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南,这是文献古籍中关于崆峒山的最早记载之一。

甘肃有四座崆峒山,最著名的是平凉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即黄帝拜谒广成子学道之处。”这个传说影响深远,奠定了它在道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此外,定西岷县、张掖高台县也都有名为崆峒山的小山,庆阳还有一座“小崆峒”,位于西峰区董志塬,据说与平凉崆峒山有渊源。

河南崆峒山。河南有两座崆峒山,一座在汝州,唐代皇甫枚在《三水小牍》中写道:“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另一座在禹州,属于具茨山的一部分。明代《河南总志·山川》记载:“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清代《禹州志》则称其为“大仙山”。

江西崆峒山,位于赣县,宋代苏轼路过虔州(今赣州)时,曾写下“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的诗句。元代刘壎也提到“崆峒对耸,章贡交流”,说的就是这里。

天津崆峒山,在蓟州区(古称蓟州)东北方向。明代孙承泽《天府广记》中有明确记录。

四川崆峒山,龙安县西北有一座山名曰崆峒,清代《蜀都碎事》记载其“峡谷深险,直接吐蕃界”,因地形类似平凉崆峒山而得名。

这么多地方都有“崆峒山”,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崆峒”二字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意思是北方靠近北斗星的位置称为崆峒。而平凉崆峒山正好位于北斗星座下方的地理区域,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这种天文与地理的对应关系,让此地更具神秘色彩。另外,“崆峒”在周代也是一个氏族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活跃在今天的陇山(即六盘山)和崆峒山一带,因此山以族名,逐渐流传开来。

从字面意思看,“崆峒”也有“空空洞洞”的含义,形容山势幽深、洞穴众多。平凉崆峒山正是如此,因地质构造原因,山上多岩穴石洞,传说有七十二处石府洞天,非常适合道家清静修炼、辟谷养生。这种自然环境与道家追求的“清虚自然”理念高度契合,因此自古就是修道者的理想之地。

那么,这么多崆峒山,为何最终只有平凉崆峒山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海内真崆峒”呢?关键原因在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官方的认可。从唐代开始,随着《元和郡县图志》等权威地理志书的记载,平凉崆峒山与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被广泛传播。这一传说极具影响力,使该山在道文化及道教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之唐宋明代,皇家多次对崆峒山进行封赐、修缮宫观,进一步提升了它的文化地位和声望。

相比之下,其他地方的崆峒山虽然也有文献记载,但缺乏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宗教活动支撑,多数逐渐湮没于历史之中。尤其是唐宋元明清时期,平凉崆峒山凭借深厚的道文化底蕴、丰富的庙观建筑群和持续不断的香火传承,逐步占据了道家祖庭的高地。

如今,当我们说起崆峒山,几乎默认指的就是甘肃平凉崆峒山。它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是中国道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记忆。而其他九座曾叫“崆峒”的山,大多只留在古籍里,或成为当地人记忆中的地名。

虽然全国有十座崆峒山,但真正“活”下来的只有平凉这一座。它的“真”不在名字的唯一,而在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历史的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历史   崆峒   海内   平凉   甘肃   道教   文化   河南   道家   郡县   禹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