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日都来抢的南宋沉船!中国硬刚护国宝,30年打捞终于有成果了

1987年,一艘沉睡南海800年的宋代古船重现人间。海底三十米,瓷片如星光,铁器泛寒芒。

世界一惊,英日法纷纷上门,要“合作”打捞。条件都很诱人:免费设备,共享成果,只要一点“研究权”。

可中国咬牙回绝——这艘船,是咱们的国宝,一个零件都不能动。


水下作业,技术空白,从头摸索。三十年不松手,终于将“南海一号”连泥带船整体托起,送进“水晶宫”。

十八万件文物出水,一场国家级的打捞硬仗,才刚刚开始。

被盯上的国宝,怎么守得住?

1987年,广东阳江海域,南海一号沉船被首次发现。海水下三十米,沙泥覆盖,一块块瓷片闪着青幽的光。考古队员用简陋的探测仪扫过,勾勒出一艘30多米长的古代木船轮廓。

这个发现震动了全球。南海一号沉没于南宋时期(约1183年前后),携带着大量珍贵文物,极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航线上的一艘远洋商船。

初步探测显示,船上有大量龙泉青瓷、景德镇白瓷,还有成吨的铁器和金银制品。

很快,英、法、日等国打着“合作研究”的旗号,提出“援助打捞”请求。英国一家知名海洋打捞公司最积极,承诺“免费提供设备和技术”,条件是分享文物或数据

法国则提出联名发掘方案,日本甚至派出民间机构希望通过设备援助换取文物研究权。

面对全球觊觎,中国态度异常坚决。国家文物局明确表态:南海一号属于中国,任何打捞和研究必须由中国独立主导,严禁文物流失。考古队长孙键在访谈中回忆,哪怕当时水下考古技术落后,哪怕设备极其简陋,国家也坚持自主打捞。

90年代初,中国水下考古尚属起步阶段。初期勘探,依靠手工探摸、磁力探测器绘制船体轮廓。考古人员潜入海底,每次作业时间不超过20分钟,在混浊的海水和复杂洋流中,一点点摸索。

1991年至1997年,中国考古队完成了第一阶段详细勘探,确认南海一号保存状况良好,覆盖泥沙厚达2至3米,局部裸露文物,局部船板结构保存完整。

通过多年努力,中国掌握了完整的沉船资料,为后续整体打捞打下基础。

面对国际压力,中国学界和政府咬紧牙关,选择了最艰难的路:靠自己,从零起步,哪怕花30年,也要自己打捞自己的国宝。

南海一号,成了中国水下考古自力更生精神的象征。

打捞开始,世界纪录即将在这里诞生。

“水晶宫”奇迹:打捞史上第一壮举

整体打捞一艘千年古船,这在当时的世界水下考古界是个天方夜谭。传统方法无法保护南海一号沉船完整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文物破坏。

2001年,经过国家批准,中国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方案:连同沉船及其周围泥沙一并整体打捞上岸,采用“沉箱+静压+气囊浮托”技术组合

为此,专门打造了一个巨型沉箱,尺寸达35.7米长、14.4米宽、7米高,总重4000吨。沉箱采用模块化结构,具备水下组装、恒温恒湿保护功能,还能最大限度模拟海底环境。

2007年12月22日,经过数年准备,打捞作业正式开始。指挥船“华天龙”率领作业编队,定位、支撑、切割、固定,每一步操作精准到厘米。气囊浮托系统一点点托起沉箱,移动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厘米以内


遇上海况突变,作业立刻暂停,重新调整。

整整60多个小时后,南海一号顺利升出海面,随后通过陆上气垫运输,缓缓驶入广东阳江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里,为南海一号建造了专属展馆——“水晶宫”,馆内恒温恒湿,模拟原始海底环境。

这一壮举,成为全球首次沉船整体打捞并封闭保护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水下考古典范。

打捞成功的背后,是数千人次的潜水作业、无数次技术论证,和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投入。


中国在这场打捞战役中,不仅守住了南海一号,还一举把自己的水下考古水平推向了世界第一梯队。

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创造了水下考古奇迹!”
但中国人知道,这个奇迹,靠的不是运气,是三十年咬牙坚持、自主创新的血汗。

沉船上到底藏着什么,让全世界如此震撼?

18万件国宝:三十年换一场盛宴

南海一号顺利安置入水晶宫后,真正的考古发掘才刚刚开始。整体发掘采用“边保护、边清理、边记录”的方式,每清理一寸泥沙,都要进行详细三维扫描和微观记录。

截至2023年,南海一号已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包括瓷器、金银器、铁器、铜器、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古代药材、丝绸残片。

其中,瓷器数量最多,达到16万件(套),以龙泉窑青瓷为主,兼有景德镇白瓷、磁州窑黑白釉瓷、吉州窑褐釉器等。瓷器保存完好,釉色鲜亮,器型丰富,极大丰富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物证体系。

铁器出水124吨,绝大多数为铁锅、铁锚、铁刀等实用品。金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器物精美,金质带扣、银鎏金盒、镶嵌珠宝的金戒指,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量日用品,如铜镜、木梳、瓷枕、香盒、茶具,甚至是海员的个人用品,如药罐、针线盒、算盘。这些生活细节,为研究宋代远洋航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依据。

最震撼的是沉船本体。南海一号采用榫卯加板缝接合工艺,融合了宋代最高造船技术,船体布局科学,具有极强的远洋航行能力。

这场发掘,不仅为中国赢得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话语权,也刷新了全球对南宋时期航海、贸易、生活水平的认知。

南海一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真正进入世界一流水平。也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决心,保护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寸文化遗产。

十八万件文物,三十年的坚持,一场国家力量凝聚的考古盛宴,终于在今天徐徐展开。

参考资料: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 真容5至10年后揭开.新快报.2007-12-24.

"南海一号"考古队长:法日曾欲与中国合作打捞.央视网.2008-02-05.

沉睡800年 勘查20年 “南海一号”出水探秘.新华网.2007-12-22.

“南海一号”发掘阶段结束 逾18万件南宋文物亮相.广州日报.2022-03-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历史   沉船   南宋   中国   成果   南海   水下   文物   作业   沉箱   水晶宫   铁器   丝绸之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