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真正能将善举贯穿一生的人,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93岁的离休教师马友肃,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造光者”。
1932年,马友肃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49年,他带着满腔热血踏上工作岗位,从政府机关到教育一线,身份的转变未曾改变他那颗炽热的心。在学生时代,一本书中的一句话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人活着应该有益于他人,予别人以便利。”从此,这句话成为他一生坚守的信念。
1954年,马友肃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资助。当时他每月工资仅85.5元,却毅然为一名特困生一次性捐助50元现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关爱。五十年代,他又陆续帮助4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这些早期的善举,如同星星之火,悄然点燃了他一生的公益之路。
1978年恢复工作后,马友肃通过各种途径持续捐资助学。而1992年,成为他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离休了,同时父亲的离世让他更加坚定了用善举纪念父亲、回馈社会的决心。从这一年起,他将捐资助学当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事业。
这一年,他拿出400元资助浙江省开化县城关镇的两名小学生,直至她们完成小学学业。多年后,受助的邵女士回忆道:“当时,我们姊妹俩都上学,家里不宽裕,学费都成问题,马老师一直资助我们俩,让我们在童年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这份跨越地域与时间的关爱,改变了两个女孩的命运。
截至目前,马友肃先后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其中10个是临时捐助,其余皆为长期资助,时长从3年到7年不等。为了方便学生,他办了存折和卡,每月按时存钱。有一次,他在海南看到《海口晚报》上特困女孩的故事,便通过报社找到女孩,从高中到大学毕业连续资助7年,至今仍保持联系。
马友肃对学生慷慨大方,对自己却极为节俭。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妻子因病瘫痪卧床多年,兄妹5人中有3人先后下岗自谋职业。即便如此,家人都全力支持他的善举。儿子马聪说:“虽然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他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娃都好,但我们从心里是支持他的,只要他心情好身体好,我们全家人都支持。”
更令人钦佩的是,30多年来,马友肃默默做着这一切,从不声张。直到几年前,安定区老干部局工作人员登门看望,看到屋里一沓沓的汇款单和捐赠证书,才知晓他半个多世纪的义举。如今,居住在西安的他,仍资助着7名学生,每年花费4万多元,占退休金三分之一还多。除物质资助外,他还通过多种方式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用爱陪伴他们成长。
马友肃老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充满大爱的一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他以一颗纯粹的善心,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善念,为无数贫困学生撑起一片天。他的行为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这种坚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改变了受助者的命运,更温暖了整个社会,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心中的善良与担当,用行动传递爱与希望。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