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真没人了?连名人的保镖也不放过?
当地时间11月6日,美国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的身份访问了乌克兰赫尔松市,此行旨在考察当地难民安置情况,是去进行人道主义关怀的。

可乌克兰军方似乎并不给面子,在朱莉团队抵达一处检查站的时候,一名工作人员直接扣留了她的司机,并且准备让他入伍打仗。
尽管朱莉团队紧急致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办公室请求协助,但截至11月6日消息发布时,该司机仍被扣押,大概率将被派往前线。

网络消息人士透露,朱莉团队在司机被拘留后曾紧急联系泽连斯基总统办公室寻求解救,认为此次拘留可能影响人道主义访问的正常推进。
“即便他半小时前还是好莱坞明星的司机,在战时动员政策面前也无特殊豁免权”,该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司机仍被关押在TCC内,入伍前准备工作已在推进中。

检查站的士兵可不管你车里坐的是谁,他们要检查的,是每一个乌克兰成年男性的身份。朱莉团队中一名33岁的乌克兰籍工作人员,在士兵眼中只有一个标签:适龄公民。
他的另一个身份,无论是司机还是保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文件显示,他是一名在册的预备役军官。

问题出在了文件上。他没能出示完整的军人登记文件,也没有法定的延期服役证明。在乌克兰现行的战时动员法律下,这就是板上钉钉的“可征召对象”。领土征兵中心(TCC)的人员就在现场,程序走得飞快,几乎没有争辩的余地。
这绝非一次偶然的“严格执法”。为了补充前线兵力,乌克兰的动员政策早已绷紧到了极限。征兵年龄的下限一路降到了25岁,曾经能豁免的大学生、单亲父亲等群体,现在也可能收到征召令。

自 2022 年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实施严格的动员令,禁止 18 至 60 岁男性公民离境,征兵范围从预备役军人逐步扩大至所有适龄男性,甚至在商业区、地铁站等场所设卡现场征召,被民众称为 “巴士化” 抓捕。
尽管 2025 年 8 月泽连斯基政府放宽了 22 岁以下男性的离境限制,但整体征兵压力仍未缓解,强制征召过程中的暴力冲突与程序争议时有发生。上月,英国记者杰罗姆・斯塔基就曾披露,其乌克兰译者在常规检查站被 “强征入伍”。

甚至连超过60岁的男性,都可以通过合同形式重返军队。国家的生存需求,已经压倒了个体的生活规划。
在这片土地上,TCC的工作人员神出鬼没。他们不仅在城市里设立固定征兵点,更是在公路上流动巡查,甚至传出过使用钉刺带拦截逃避车辆的极端案例。当赫尔松前线的战况因俄军在第聂伯河左岸的行动而再度告急时,后方的征兵压力自然是层层加码。

所以,当这位工作人员的身份被确认为“符合条件”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朱莉团队的一员,而成了乌克兰武装力量的一个潜在名额。他的人生轨迹,在这个检查站,被强行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
朱莉显然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作为全球知名的公众人物和人道主义者,她习惯了用自己的影响力解决问题。据在场的消息称,她曾亲自下车与检查站的官员交涉,希望对方能看在她的特殊身份和人道使命上,给予通融。

但她得到的回复是冷酷而直接的:“这是上级的命令,没有人能例外。”基层士兵的这番话,精准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在国家机器的规则面前,个人身份和外部光环瞬间清零。无论你是联合国大使,还是奥斯卡影后,都无法干预乌克兰的内部征兵事务。
眼看现场交涉无果,朱莉的团队采取了更高级别的行动。一通紧急电话,直接打向了乌克兰的权力中枢——总统泽连斯基的办公室,希望能得到最高层的帮助。这几乎是他们能动用的最后、也是最强的外部资源了。

然而,结果依然是石沉大海。有消息说,泽连斯基本人并未接听电话。随后,总统办公室给出的官方答复,与检查站士兵的口径如出一辙:战时动员政策,不存在任何特殊豁免权。这条线,被彻底堵死了。
这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界限。国际名望和人道主义的“软实力”,在触碰到一个国家为求生存而制定的核心法则时,会瞬间失效。

朱莉的人道访问值得尊敬,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团队成员规避兵役的理由。最终,团队不得不接受现实,在当地重新雇佣了一名司机,继续他们未完的行程。这种无奈的妥协,本身就是对乌克兰国家规则最无声的遵从。
事件本身在检查站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但关于它的叙事才刚刚开始。这个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场面,很快就成了信息战中各方争夺的“炮弹”。“检查站”从一个地理位置,变成了一个产生无数解读的舆论场。

有分析认为,朱莉此次低调的访问,被乌克兰官方刻意放大了宣传,本意是想借国际名人的影响力,进行一场成功的公关活动。谁知弄巧成拙,司机被抓的插曲,反而暴露了国内征兵的严峻现实。
而那些关于“致电总统府”的生动细节,据说最早是从赫尔松地区的亲俄地下网络传出的。在他们的叙事里,这个故事被解读为:乌克兰兵力枯竭,已经到了不顾国际形象、强制拉人的地步。

甚至还有批评声音直指泽连斯基,质问他为何不让自己的亲属也无差别服役?
面对汹涌的舆论,乌克兰当局也迅速行动起来,开始着手调查监控录像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这背后,是官方急于夺回事件叙事主导权,防止负面解读持续发酵的焦虑。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也未回应相关求助传闻,征兵中心则坚持“依法执行动员程序”的立场。
事件后续进展或将引发国际社会对乌克兰战时征兵制度的进一步关注。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