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方签完20多份文件,普京立刻安排下属,加速对华能源供应计划

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5月8日,莫斯科红场阅兵前夜,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超过20份涵盖政治、经济、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这一系列文件不仅标志着两国战略协作的深化,更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关系的核心支柱。

就在协议签署后数小时内,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指示下属加速推进对华能源供应计划。

这一连串动作的背后,既是俄罗斯向东突围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破解能源困局的关键布局。

5月8日的会谈中,普京明确指出:“能源合作是俄中经济关系的核心驱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量同比增长11%,达4670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1%,稳居首位。

而在天然气领域,俄罗斯更以管道输气量155亿立方米的成绩,首次超越土库曼斯坦,成为中国最大的管道天然气供应国。

协议签署次日,俄副总理诺瓦克公开宣布,俄罗斯计划在2025年将对华油气供应量“提升至历史新高”。

早在2024年9月,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便因价格让步,提前完成“西伯利亚力量”管道380亿立方米/年的最大输气目标。

俄方加速推进“远东线路”管道建设,计划每年新增100亿立方米输气量,并与中方探讨“西伯利亚力量2号”及经蒙古延伸的“东方联盟”管道项目,未来三条管道合计年输气量可达980亿立方米。

这种紧迫性源于欧洲市场的剧变,自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量从每年1500亿立方米骤降至接近零,迫使俄罗斯将目光转向东方。

普京坦言:“我们低估了欧洲转向的决心,现在必须将中国视为能源出口的首要目标。”

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化,不仅关乎经济互补,更是应对地缘挑战的主动出击。

美国近年通过制裁委内瑞拉石油出口、控制关键航道(如马六甲海峡)等手段,试图构建对华能源封锁网。

对此,中俄选择以“管道+本币”模式破局:石油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比例从2023年的28%升至2025年的47%,动摇了美元霸权;天然气管道则避开海运风险,直连中俄腹地。

中国的能源多元化策略同样成效显著,除俄罗斯外,中国与中亚国家建成多条陆上天然气管道,在非洲安哥拉获得25年石油开采权,并建立可支撑全国3个月需求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策略,使中国在2024年全球能源危机中始终保持稳定供应。

不过,中俄能源谈判绝非一帆风顺。普京曾公开表示:“中国人砍价很厉害,是个难缠的好伙伴。”

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谈判中,双方因价格分歧僵持数月,最终俄方让步才打破僵局。这种“亲兄弟明算账”的务实态度,反而成为合作可持续的基石。

能源合作仅是冰山一角,此次签署的20余份文件中,两国在月球科研站核电站建设、传染病防治、青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同样亮眼。

其中,中俄月球核电站计划最受瞩目——由中国负责航天器研发,俄罗斯提供核能技术,预计2035年启动建设,2040年投入运行,为未来月球基地提供稳定能源。

这项合作不仅挑战美国在太空竞赛中的传统优势,更将技术标准制定权向东方倾斜。

而在安全领域,联合声明多次暗指美国,批评其“在核武边界扩张军事联盟”“研发破坏稳定的反导系统”。

这种战略协同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尤显重要:当特朗普表示“需中国调解俄乌分歧”时,中方明确回应“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求美国正视自身责任。

从红场签署文件到普京连夜部署能源计划,中俄合作的每一步都踩在历史转折点上。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告别欧洲依赖、拥抱东方市场的战略转身;对中国来说,这是突破封锁、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当美国仍在用“阅兵秀”争夺话语权时,中俄已用管道、卫星和联合实验室构筑起实体合作网络。

这种合作既非临时同盟,亦非单向依附,正如普京所言:“俄中关系本身就是全球稳定的支柱。”

在单极秩序动摇的今天,两个曾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国家,正以能源为纽带,书写新的多极世界规则。

信息来源:

近4小时会谈、3项联合声明、20多份双边合作文本,中俄元首今年首次面对面会晤成果颇丰——澎湃新闻2025-05-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标签:财经   中方   下属   能源   文件   计划   俄罗斯   管道   中国   西伯利亚   美国   天然气   欧洲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