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十大骗局”曝光!上亿中产正被收割......

90%的人都不适合买香港保险

目前报行合一实施以后,很多业务员会告诉你,内地储蓄险的预定利率降到了2.5%,根本不值得买。然后转过头给你介绍复利7%的香港保险,说什么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布局全球,投资运作不受限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并且还有强大的收益平滑机制,能给到我们6%-7%的稳健回报,反观内地的产品由于限高令的存在,以及定价利率大幅下调,最多只能做到2.5-3%的水平。把人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但这种只说好处不说缺点的碎片化内容,很容易让用户陷入到“信息茧房”。因为他们不会告诉你,所谓6%、7%只是营销噱头,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拿到。

我在这期6万多人看过的爆款视频里面讲过,

想拿到7%的复利,必须满足两个大前提:

第一,你要连续持有七十年,比如30岁投保,那你必须得活到100岁,第二,分红的实现率,要一直等于或者大于100%。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至少要有半个巴菲特的水平,同时你自己还得争气,活得足够长,才能拿到7%的复利。

也就说,你要想获得非常漂亮的收益,那就得长期持有,以及选到一个好的保险公司。而这里指的“长期”不是10年8年,而是动辄大几十年,我们拿数据说话,这是目前香港主流储蓄险的对比表,可以看到第10年,分红即使100%达成

大部分产品,收益也就是2%出头的水平,这个实现难度跟你自己去存定期或者买个货币基金几乎没有差别。

而且虽说分红险是有保底收益,但去除不确定的分红,大部分产品的保证部分要13-19年左右回本,比如M盛的

挚H储蓄计划25年才能回本。如果你想通过港险来获得比较不错的收益,稳妥一点,至少要15-20年起步,要是没有做好这个预期,那就要慎重。

不同的港险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

很多人觉得,香港保险市场成熟,各家公司的预期收益率都差不多,随便买一款也有不错的回报?你也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不同保险公司、不同产品,哪怕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收益差距也可能高达30%-50%

看看两个真实案例,某客户在1996年购买了A产品,

累计缴纳保费4500美元。截至2023年底,这份保单的现金价值已增至约27000美元,折算年化复利回报率达7%。27年的时间里,这份保单实现了6倍的增值。

而我们再看,同样是持有满20年以上的保单,某大公司的B产品,

20年的平均回报率只有2.22%,和A产品相比,收益差了三倍多,如果你同样投入10万美金,买了B产品的话,少拿上百万还不止。

这就是因为不同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资产配置策略、分红实现率不同,最终导致收益相差巨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1. 不同公司不同产品,投资能力不同。

A产品所在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更大,历史收益更稳定,能提供更高的长期分红。而B公司投资管理能力较弱,市场一旦波动,分红就缩水。

2.分红实现率不同

A公司过往20年分红实现率长期维持在85%以上,基本兑现了计划书上的承诺。B公司长期分红实现率不到70%,即使计划书上写着“预期6%-7%”,实际收益只有3%-4%

因为所有香港保险的计划书,都是基于理想市场条件计算的,但现实情况是,分红可以随时调整,保险公司会根据自身业绩削减派息。你看到的“高收益预期”只是个可能性,但是否兑现,关键看保险公司过往的分红实现率!咱们在买之前,一定要查历史分红实现率,别光看计划书的数字!再一个,选择长期业绩稳定、分红兑现能力强的保险公司,不要光听业务员吹!

我在国内就能买香港保险?只要找业务员就行了!

很多人听到这种说法时,心里可能会觉得很划算、很方便。不用亲自跑香港就能轻松买到香港保险。这听起来确实有诱惑力,尤其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能节省不少,但事实上,这种方式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香港保险必须在香港签署!不去香港,保单无效!

根据香港保险业的法律,香港保险条例第41章明确规定:

所有合法的香港人寿保险保单必须在香港本地签署,即你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正式合同签署和受理必须在香港完成。如果保单是通过业务员在国内签署的,且没有实际到香港签字,那么这份保单就属于“地下保单”,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这种情况不但没有法律保障,如果发生纠纷或理赔,保险公司可以完全拒绝履行合同。

某客户在内地通过某业务员购买了香港某知名保险公司的保单,承诺购买后享受高额保额和分红。然而,当客户需要用钱退保时,保险公司要求客户提供香港签署的原始保单,并且要求提交相关的香港身份证明。而客户在买保险的时候,并未到香港签署,最终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理由是保单在香港未签署,属于非法保单。客户投入的几百万元保费,完全打了水漂。而且,由于合同没有得到法律保护,客户最终无法追讨保险公司责任,甚至无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所以我们买香港保险,千万不要贪图省事,直接的方法是亲自到香港保险公司去签署保单,这样你可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且可以享受保险公司提供的完整服务。况且现在大湾区香港保险服务中心已经开通,后续的缴费,提取,退保,理赔等服务,其实也不用本人再去香港,自己在手机上就能完成,非常方便。

健康告知不完整,未来可能会被拒赔

香港保险公司要求最高诚信,任何健康问题都要如实告知!尤其是买医疗险和重疾险的时候,如果你有隐瞒病史,未来出险会直接拒赔! 即使不是故意隐瞒,只要有遗漏,保险公司也有理由不赔!

看两个真实案例,王先生2015年购买了一款香港保险,并未告知保险公司他在体检中发现了甲状腺结节。3年后,确诊了胃癌需要理赔,但由于投保书上并未详细填写病史,保险公司认为这构成了隐瞒,从而拒绝理赔。另外一个案例就更让人大跌眼镜了,温先5年前在投保时未提及他有长期服用高血压的药物,保险公司查验时发现该隐瞒信息,拒绝了理赔,尽管他在发生理赔时的健康状况与服药无直接关联。

这里有人会说,拒赔可以走法律诉讼呀?但你知道,在香港走律师诉讼的成本有多贵吗?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香港的律师通常按小时收费,根据经验,每次的律师费用在每小时1500港币到5000港币不等。具体收费取决于案件的复杂性和律师的级别。如果进入正式的诉讼阶段,除了律师费用外,你还需要支付法庭费用。

例如:法院申请费用(提交诉状或申请书时)通常在几千港币;案件审理费也会根据案件的规模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你通过律师诉讼最终获得理赔,但由于香港法律体系的特殊性,诉讼周期长动辄就是好几年,且最终结果不一定100%有利于你。最糟糕的情况是,你可能不仅失去理赔款,还需要支付诉讼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如果你最后败诉,你可能还需要支付对方律师费,这个费用通常会达到数万甚至十几万港币。

还是刚刚那个客户温先生,他在购买香港保险时,因为未如实告知自己有高血压问题,导致在发生理赔时被拒赔。温先生决定起诉,最终耗时两年,律师费总共花费了30万港币,而理赔款项只有50万港币。最终法院判定保险公司胜诉,温先生不仅失去了理赔款,还需支付包括对方律师费在内的所有费用,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里要注意,买香港的健康险,一定要如实告知体检、病史、用药记录等。如果你不清楚哪些健康问题会影响核保,最好请专业的保险顾问进行指导,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再一个,就是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理赔经验丰富的大保险公司,了解清楚核保要求和理赔政策,避免买到不合适的产品。

致命大坑—汇率风险

要知道,如果买港险的时间和取钱的时机不对,可能会让你白白损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民币,而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汇率的波动!香港保险通常以港元或美元计价。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保单的实际价值和收益。如果汇率对你有利,人民币升值,你的支付负担可能会稍微减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或港币贬值,那么你每年缴纳的保费就会增加。如果你是2021年买的港险,当时的汇率是1美元 = 6.45元,现在则变成了1美元 = 7.25元。年交5万美金的情况下,你今年的保费,就需要多支付40386元人民币

而在未来领取保险金时,若汇率朝不利于你的方向变动,实际到手的人民币金额也会减少,这就是汇率收割。

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呢?在购买香港保险之前,可以了解近期的汇率走势,尽量选择汇率波动较小的时间段进行购买,比如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买入时机。如果你决定以美元或港币缴费,可以选择在汇率较低时锁定固定的保费金额,避免未来因汇率波动而增加支出。

第二,灵活选择支付方式,有些香港保险公司提供人民币缴费选项,这样可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你每年缴费金额稳定不变。如果你的收入主要是人民币,这种方式能有效降低因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三就是分期支付,如果你不想一次性支付较高的保费,可以选择分期支付保费。虽然这样每期支付的金额可能稍高,但能够减少由于一次性大额支付所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

港险宣传的特色提领方式,比如566、567、588,225、288,无一例外,都暗藏一个巨大的风险和后果。

港险因为是长线投资,要想拿到不错的回本,需要你持有大几十年,缺点也很明显,短期收益低,所以就容易劝退一些只有短期储蓄需求的用户。刚好这两年,美联储加息以及30年期美债收益超过5%,美元持续强势的大背景下,很多保险公司也购买了大量的美债,这时候保险公司就顺势设计出来一些早期可提取现金流的产品,因为高收益的债券可以为多元货币的产品提供早期领取的能力。既可以满足短时间有资金提取需求的客户,同时也可以做到6%-7%左右的预期回报。

然而,真有这么好的事情吗?我就直说了,不管566、567、588还是225、288,它只是一份提取演示,告诉你可以按照这样的提取方式提取,提取之后保单里面还有多少钱,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份保单的功能。但提取密码是不会写在合同,因为分红本身就是浮动的。而提取密码的达成条件,是100%的分红实现率。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的市场风向,很容易导致整个产品的逻辑出现一个巨大风险,如果大部分的客户都选择了早期领取,一定会对保司的资产端造成巨大压力,短期提取的人多了,势必会降低产品的长期预期收益,这也就是所谓的提前领取惩罚机制。

如果你购买的产品设计初衷,主要就是为了快速领取。那么很不幸,你持有的保单长期收益,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快速提领“财富密码”的营销方式,很容易造成“销售误导”。某些急功近利的公司和业务员,为了盲目追求业绩,扩大保费规模,更好的把产品卖出去,有意利用这种营销噱头进行包装。把一些不适合配置这类产品的客户都吸引进来了,甚至去规划自己的养老金。而只有在将来真正用钱的时候,却发现与自己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不要盲目迷信港险的分红实现率,这是可以“造假”的

分红实现率,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的红利与销售时预期红利的比率。根据香港保监局2015年推出的GN16指引,

分红实现率计算方法为实际派发红利 / 计划书的演示红利 X 100%。

很多人会以为,按照监管的公式计算,只要分红实现率等于或者大于100%,是不是就很稳妥了。

从数字上看,红利实现率当然越高越好,但有些产品推出市场的时间比较短,比如下面这款产品。只有过往四五年的实现率数据,实现率是100%没错,但你觉得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吗?

实际上,保险公司由于前几年给到咱们的分红比较低,非常容易把分红实现率数据做得很漂亮。他们往往采用的投资逻辑,是将不同产品、不同年份统一放进入资金池配置(投资混动),好处在于可以平滑不同年份投保客户的分红风险,但按这个逻辑,统计出来的数字是没有太大参考意义的,因为失去了客观性。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咱们给孩子去择校,这个学校的校长跟你说呢,我们升学的平均分是95分,实际上他的计算口径,是把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分数平均计算,这里边儿的核心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以前很多孩子都是双百分,这不就是在玩文字游戏,混淆视听吗。

在任何行业,历史业绩好,都不代表未来数据一定更好,你未来能拿到多少收益,取决于当时的分红实现率怎么样?真正的挑战是保单经历20年以后,建议大家做好预期管理,不要对分红实现率上的数字有太高的期待,通常打个八折已经很不错了。

实话哥前后对比了200多款港险,

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很多产品10年以后的终期分红,也就是你退保能拿到的分红占比,

只有40%-60%。而且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大部分公司的都很拉胯。

这就和咱们找对象一样,你会因为相亲的对象过去收入很高,就和他在一起吗?他过去收入高,未来就一定会高吗,更重要的不应该是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情绪稳不稳定,大家的三观是否一致对吧,收入仅仅是其中一个参考维度;看港险的分红实现率也是一样的逻辑,不要只看分红的数字有多高,而是看保险公司的整体稳定性。因为分红险保单的运作是年份越久,复利收益率越高、不保证的终期红利占比越高,所以保单运作前几年,由于不保证分红金额较低,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规模,是存在“打肿脸充胖子”的可能的。

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你凭什么这样说?我不看分红实现率,那看啥呢?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只能说太天真了。因为99%的从业者不会告诉你,分红实现率可以“造假”!

口说无凭,实话哥再拿一个真实案例给大家演示一下,30岁的王先生,在2014年投保了某大公司的储蓄险,1万美元交五年,9年后,也就是2023年,预期金额19336美元。实际派发的两个红利加起来,是14855美元

正常来说,分红实现率是实际金额14855除以预期金额19336,等于76.8%。但某些不专业的人士,会用另一套数据来忽悠你---叫总现金价值比率,如果你按照这个数据来看,实现率可以接近90%

为什么实现率能有13%左右的差距呢?原因在于这套算法,会在分子和分母上同时加上保证现金价值,很简单的障眼法,比如1/2,同时分子、分母都加1,就会变2/3,瞬间放大。这样算下来,比公布的89%还更高!变成92%!

总现金价值比率=_50213 *100%=54594(92%)

之所以这样做呢?说白了,还是有些业务员担心客户看到自家产品以前的分红实现率不太好看,影响后面的销售。我能理解业务员这样做的原因,但客户要是发现了真相,只会损害长期的口碑。

这里划个重点。能更真实反映实现率数据的是红利现金价值履行比率,这个数据是在保司官网上公开的,我们在筛选产品时,要重点关注的指标。

香港保险市场监管比内地还严格

这是业务员常挂嘴边的一个话术。

咱们实事求是来说,虽然港险市场更成熟且受监管,但并不代表所有保险公司都是绝对安全的,买错产品,本金可能损失几千万,甚至公司也会存在破产的可能。2019年香港泰禾人寿

因为经营不当导致被接管。2020年,某盛的投连产品暴雷,收益暴跌95%,涉案的HKIF基金价值大跌9成3,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200多个客户总共损失了4亿港币(约3.5亿人民币),人均亏损近180万人民币,最大的客户损失了2000万。好在M盛的底子实力雄厚,这才没怎么影响到公司的业务。2022年,财产险公司

泰加保险申请清盘破产。既然如此,咱还有必要大费周章跑去香港买保险吗?

大家应该都知道,香港是一个金融环境非常自由的地方,没有外汇管制,全球的货币都能流通。很多朋友就会觉得,那它的监管一定没那么严。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相比国内的监管制度,香港的监管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了每一个地方。除了保险公司成立的条件非常苛刻,基本都是百岁老人,全球前20的大集团。香港保险业在细节上也做的非常到位。比如说香港政府会在每一家保险公司放一个政府指派的精算师,从内部监控保险公司设计的产品。并且香港的法律呢,是由一条主律16条辅助条例一起构成。我也是连续看了六七个小时才大致看完,文件几乎涉及了方方面面。看起来不怎么管,实际上到处都在管。

至于保险公司倒闭了,保单能不能兑付?完全不用担心,香港有成熟的再保险机制,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一起托举一份保单。这家兑付不了,另一家立刻补上。这也是港险180多年历史,只出现了一家被接管的人寿保险公司的原因。要知道香港保险业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成立了。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级投行都倒闭的情况下,还是稳健经营了下来。更不用说现在了。就算是这唯一一家被接管的泰禾人寿,也不是因为资产不够拿不出钱,而是违规操作把资金转入内地,所以才被接管。香港保监局在揭发这件事之后,就对泰禾人寿采取了一系列快刀斩乱麻的措施,迅速委托德勤接管了它。目前,他家的9.2万张保单全部是正常兑付。所以无论是从法律的条例,对于破产的规定,还是从实际的处置案例来说,香港保险都是很安全的,并不会因为保司破产而导致咱们的钱无法兑付。

不过自己买的保单破产,毕竟是个糟心事,钱不受影响,但有些不懂港险安全机制的客户,难免会担惊受怕,为了大家持有体验更好一点,实话哥建议大家在选择香港保险公司时,优先考虑那些大规模、经营稳定、资信等级较高的保险公司。这些公司通常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友B、宏L,永M,G寿等超大型保险公司通常有较强的资本背景和再保险安排,破产风险相对较低。

2.了解清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香港保险公司需要按照偿付能力充足率(Solvency Ratio)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时,说明该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投保时,建议查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选择偿付能力充足的公司。例如,宏L,永M,友B等大公司偿付充足率长年保持在200%--300%的高水平。这些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和储备,能够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3.资金量大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集中投保单一公司

不要将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一家公司。即使是大公司,短期内的市场波动或经营风险也可能影响其稳定性。分散风险,选择几家有良好评级的公司进行保单配置,可以有效规避单一公司破产的风险。

4.关注市场环境公司财务状况。

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某些保险公司财务出现问题。投保人应定期关注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行业变化,了解其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状况,特别是在市场动荡时期。

就是人的风险

很多人买香港保险,最担心的是什么?收益不达预期?汇率贬值?分红缩水?公司暴雷?这些当然都值得考虑,但它们都比不过一个更现实、却常被忽略的核心风险:你在一边买港险,你的代理人却在准备随时跑路!是的,你在签单,他们却在准备离开这个行业。

01. 保险是一个极具马太效应的行业,80%的人只能沦为平均数。

过去三年,香港保险市场经历了大洗牌。疫情之后,内地访客重返香港,市场看似火热,去年保费又创新高,很多香港优才和高才为了续签,都进入了保险行业,但是这个行业流动性非常高,香港保险业的代理人,一年的平均流失率高达30%-40%,某些公司甚至超过50%。换句话说,你今天投保的代理人,明年有一半的概率就不干了。原因很简单,这个行业就是赢家通吃,典型的二八原则。保险销售难度大,不仅仅需要人情,还要有强大的内驱力,以及抗压能力,以及获客的能力,然后现在大环境不是很好,竞争也越来越卷,加上Deepseek横空出世,几乎抹平了港险的信息差,很多消费者用ds一搜索就知道你的专业度怎么样,推荐的产品和方案大概啥水平,靠忽悠和人情卖保险更是难上加难。而那些被总监,主管年入百万的高薪,时间自由,不用上下班打卡吸引进来的优才和高才们,等自己的资源被榨干了,等自己不能给公司提供价值了,就会被考核无情淘汰,带着失望和一大堆自保件离开这个行业。

有人会觉得代理人走了没关系,你以为保险公司还能主动管你吗?现实是保险公司根本不会主动联系你,所有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仍然是你的代理人。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有些代理人在签你这张单的时候,已经在盘算自己什么时候离职了。

如果代理人离职了,你很可能面临这些问题:

保单没人管,甚至你需要缴费的时候,也找不到人来协助你了。至于保单贷款、红利领取、变更受益人,被保人等等都没人主动帮你处理。这些操作在香港保险里很常见,但自己办手续?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不太熟悉繁体操作界面的朋友,难度和时间成本都不小。

而最关键的理赔不一定能找到人,甚至连应得的赔偿都错过。有些理赔涉及复杂的材料和沟通,如果没人协助,你可能连怎么递交申请都搞不清。更严重的是——有些代理人跑了,你连他们当初给你承诺的收益测算表、演示文件都找不到了,等你发现自己被销售误导,也没有证据保护自己的权益。

那么该如何才能避开这些坑呢?实话哥自己是9年的保险从业者,也是买了多份港险的用户,给大家说三个掏心窝子的建议。

第一,买港险,首要原则是【祛魅】,整个市场就是草台班子组成,别把他想的太高大上了。一定要去除滤镜,在沟通的细节中感受代理人专业度,拿不准的多方打听一下,多花点精力找几个代理人对比一下方案,或者再观察一段时间。切忌过分看重从业者的title,职位,人情。事实上,过往履历越光鲜的,越熟悉的人,越容易利用信息差来收割你。

第二,严格控制好预算,最低成本测试。

这几年大家赚钱都不容易,尤其是港险这种动辄要交几十,上百万保费的大额经济决策,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如果你实在是想入手港险,哪怕代理人再厉害,演示的方案再好看,也一定要把预算控制好。你可以先小成本的试试水,投入一点小钱,比如两三千美金,先感受一下整体的流程怎么样?比如资金怎么出去,怎么回来,保单是怎么分红的,怎么提取的?先把整个流程完整经历一遍,体验确实还不错,对全球资产配置也比较有信心,再去考虑逐步增加投入。如果体验下来确实不合适,自己投入的成本低,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财务情况。不瞒大家,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切忌人云亦云。不管代理人演示的产品收益和分红,以及提领的方式再好看,往往都是加了滤镜和美颜的,能不能最终实现,谁也不敢给你保证。

第三,尽可能选择知行合一,和你风险共担的代理人。

代理人的人品怎么样,靠不靠谱,短时间内很难去判断,但是我们可以看他说的和做的,是不是长期保持一致。比如我上周还见了,一位从业10多年的保险行业大咖。他跟我说自己去年收入大几百万,然后我问他给客户推荐的是啥产品,结果他推荐的全是一些佣金高但是分红不稳,至少需要持有二三十年的港险,自己却买的是保证收益高,但是佣金极低的产品,这就是很典型的知行不合一。自己推荐产品的逻辑佣金最大化,而不是客户的利益最大化。

这就跟那些网上天天p图晒收益的投资大师一路货色,天天跟你说自己赚了多少钱,哪只股票潜力大,哪只基金涨得多一样,你让他晒实盘,就露出原型了。同样,如果代理人推荐的港险,自己也买了,这说明至少他也是这款产品的用户,本质也是一种风险共担,知行合一。咱们买保险,看的不是眼前,而是未来好几十年的保障。如果代理人自己都没买,那你敢放心把几十上百万的钱交给他吗?

前面的9个坑,只是前菜,接下来的这个缺陷才是最致命的。我敢说99.9%的业务员为了业绩根本不会告诉你,而你一旦踩坑,轻则亏损百万,重则保单失效。但这方面内容实在太过敏感,敏感到只要敢在这里公开讲,这个文章会被平台强制删除,所以就不展开讲了。如果你想知道港险的致命缺陷是什么,发“666”,我悄悄告诉你。同时,为了让大家选对产品不踩坑,我足足花了185个小时,

测评了香港储蓄险第一梯队产品。文档里详细记录了友邦、宏利、保诚、安盛、永明、万通、国寿这些世界级保司的王牌产品,包含各家保司的投资策略

分红实现率情况、真实收益情况、资金回笼时长,还有产品隐藏的致命缺陷。怎么领取文档呢?也是在评论区留666,我把所有文档打包一起发给你参考。

总之,港险的门槛较高,带来的信息差不对称也很严重。如果你的预算低于一万美金,就不建议去了。去一趟不太划算,整个投保流程也稍微有点麻烦,必须本人到保险公司现场投保,一来一回也费不少成本。

来源:实话说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财经   中产   香港   骗局   保险公司   保单   产品   收益   代理人   汇率   公司   客户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