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儿跟发小聊天,他说上周回老房子收拾东西,进门下意识喊了声“妈,我回来了”,喊完才反应过来,屋里早没回应了。我听完鼻子一酸——咱们好像都这样,父母在的时候,不管多大岁数,回那个屋就还是孩子;他们不在了,那地方顶多算个“住处”,再也不是“家”了。
我爸走的头一年,我妈总爱往老房子跑。每次去都把我爸的茶杯洗干净摆好,买他爱吃的糖糕放在茶几上,甚至会对着空沙发说“今天降温,你咋不穿厚点”。有次我陪她去,她摸着我爸生前坐的木椅,突然红了眼:“以前我一出门,你爸就站在这儿瞅着,现在连个等我的人都没了。”那时候我才懂,家不是钢筋水泥的房子,是有个人记着你爱吃啥、怕你冻着,是有股子永远散不去的烟火气。
之前刷到个视频,博主说他第一次独自回老家过年。贴春联时想不起爸爸往年怎么调浆糊,煮饺子时不知道该放多少盐——以前这些活儿都是爸爸干,他从来没操心过。最后他对着空桌子摆了两副碗筷,吃着吃着就哭了。其实咱们都一样,父母在的时候,水电煤缴费、年夜饭菜谱、钥匙放哪儿,这些事儿根本不用记,因为有他们扛着。可他们一走,我们才突然发现,原来“有家”是这么奢侈的事儿。
有人说“兄弟姐妹在,家就还在”,可现实是,父母不在了,大家各自有了小家庭,一年也聚不了几次。我姥姥在世时,逢年过节一大家子准聚在姥姥家,孩子们疯跑,大人们在厨房忙,热闹得很。姥姥走后,第一年春节还聚了次,后来就散了——大姐要陪婆家,二哥要带孩子旅游,最后只剩我妈守着空房子。不是感情淡了,是没了父母这个“纽带”,那个能让所有人放下事儿回来的理由,没了。
不过慢慢也想通了,父母其实没把“家”带走。我现在做饭总不自觉少放盐,因为我妈总说“吃淡点好”;整理衣柜时,会把衬衫领口朝上叠,这是我爸教的。原来他们早把“家”刻在我们身上了——那些习惯、那些唠叨、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爱,都是家的影子。
所以你问我“父母不在还有家吗?”,我会说,那个能喊“爸妈”的家没了,但装着他们的爱、陪着我们走下去的家,一直都在。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