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有人拿着报纸找鱼贩王光尧:你儿子王尚荣在青海当大官了

1949年11月的一天,时任青海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野战军副军长的王尚荣,正率部忙于西北剿匪,忽然收到一封寄自湖北石首的信件,当从警卫员口中听到“石首”两个字的时候,王尚荣不觉心头一震,眼前一热,泪水几欲夺眶而出。

因为湖北石首,正是他离家十八年日思夜想的家乡啊。王尚荣拿过信件,细看上面写的地址是石首县调关镇父子岗的时候,王尚荣的眼泪终于抑制不住地落了下来。

颤抖着双手打开信件,只见信上第一句便是对他客气又陌生的称呼:“王尚荣司令员,您好!”

再细看正文写道:“18年前,我儿子王尚寅从湖北石首离家去当兵,他小名‘九斤’,我叫王光尧,至今未曾收到儿子的消息。我想问问您是否认识王尚寅?”

看着信上陌生的字迹,熟悉的乳名,王尚荣再也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止不住泪如雨下。一滴滴思亲思家的泪水,无声打湿了薄薄的信纸。

没错,信里提到的王尚寅,正是王尚荣将军。

那么,王尚荣将军为何要改名,既然已经改名了,这封来自湖北石首的信件,又是如何寄到青海王尚荣将军这里呢?

这都要从一份报纸说起。

戎马倥偬十八年

1949年10月的一个早晨,50多岁的王光尧像往日一样,正在调关镇的集市上售卖活鱼。

这时,忽然一个声音激动地呼唤他的名字,而后匆匆来到他面前。

王光尧抬头一看,是区委干部李乔。

只见李乔拿着一份《人民画报》,指着报纸上的人物照片和一行介绍文字,兴奋地对王光尧说道:“青海军区副司令员王尚荣,湖北石首人,八成是你家‘九斤’。”

拿过李乔手中的报纸,仔细辨认后,王光尧依然半信半疑,十八年杳无音讯,王光尧已经无法从照片上辨认出儿子的面容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儿子名叫王尚寅,怎么会跑到西北去打仗,还当上了司令员?

带着疑惑回到家中,王光尧和读过私塾的女婿王昭禄一番商议后,决定写封信去碰碰运气。

李乔也在一旁劝说道:“虽然这个名字跟你家九斤对不上,但没准是化名呢?我建议你写封信去问一问。如今解放了。送信也快。就算不是你的儿子,也可以拜托帮忙找一找嘛。”

就这样,王光尧最终让女婿帮忙写了这封寄往青海的信。

家住调关镇的王光尧,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尚寅,小儿子叫王尚桂。12岁那年,王尚寅就加入了共青团。

15岁那年,王尚寅担任石首县团委青工部部长,发展了大批进步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这些人中,就有李乔。

16岁那年,贺龙的部队经过石首县的时候,王尚寅经组织推荐,加入到了贺龙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为了避免连累家人,此后,王尚寅改名王尚荣。

在贺龙的队伍里,王尚荣作战勇敢,还颇有谋略,因此,甚得贺龙赏识。

1934年,年仅19岁的王尚荣就担任龙山独立团参谋长。

1935年,王尚荣随部队编入红一军团,此后不久,开始参加长征。

在长征途中,有一次,王尚荣率部与国民党陶广的纵队在瓦屋塘激战。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王尚荣率部奋力突击,始终冲锋在前。这时,一颗子弹一下子击中了王尚荣的腹部,幸亏腰间藏有两块银元,王尚荣才侥幸躲过一劫。

漫长的革命和抗战生涯中,类似这样的袭击,王尚荣经历了太多,早已司空见惯,将生死置之度外。

离家十八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如今又至西北剿匪,戎马倥偬半生的王尚荣,转战几万里,他的家人早已不知他是生是死,甚至一度怀疑,当年在湘鄂西斗争期间,王尚荣或许就已经牺牲。

因此,当李乔拿着报纸给王光尧辨认的时候,王光尧才半信半疑。

父子相逢掩面泣

信寄出后,王光尧一家人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了整整一个月,才终于等来了来自青海西宁的回信。

颤抖着双手打开信件,当“孩儿尚荣,正是石首九斤”这几个字真真切切传到王光尧耳中的时候,王光尧顿时老泪纵横。

这之后,王光尧决定和女婿一道,立即赶赴青海。

他一刻也不想再耽搁了。

那是1949年的寒冬时节,翁婿二人带上苎麻席,带上腌鱼干,带上干豆豉,带上全家人十八年的浓浓思念,出发前往青海。

面对着雾气弥漫的冬日长江,冷风扑面,王光尧不觉裹紧了棉衣,口内喃喃道:“等见了面,我就安心了。”

“首长,您父亲来了,现在在会客室。”

警卫员的一声呼唤,让王尚荣激动喜悦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王尚荣立刻起身,匆匆赶往会客室。

父子相拥,掩面而泣,一声“爸爸”的呼喊,道尽了父子十八年不见的无尽牵挂、思念和漫漫暗夜长泪。

别后沧海事,语罢暮天终。

久别重逢未多时,眼见儿子日日军务繁忙,王光尧和女婿,第二日就匆匆告别了。临别时,王尚荣特意给父亲带上一件军用厚皮袄。

“青海冬天挺冷的,穿上这件皮袄吧,比咱家那件棉袄挡风保暖。”

“孩子,专心做你的事,家里不用操心。”

将军回乡成永诀

1950年秋,王尚荣前往北京述职,中央安排他前往南京军事学院深造。贺龙得知他思乡情怯,特意安排他回乡一趟。

“你先回趟石首吧,把心里这块石头挪开,再去上课。”

12月7日,王尚荣带上妻儿一行7人,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小九斤回来了!”

这个消息,让小小的调关码头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家乡的人们敲锣打鼓放爆竹迎接亲人归来。

老父亲胡须花白的等在门前,母亲满眼流泪地一回回在街口张望,奶奶一声声念叨着“九斤回来了,我给他炖只老母鸡。”

家乡风景依旧,亲人却早已白了头,儿时的玩伴也早已两鬓斑白忘旧容,王尚荣感慨万千。

“九斤啊,我的孩子,你终于回来了。”

“娘,是九斤不孝。”

母亲撕心裂肺呼唤,儿子扑通下跪痛哭,十八年的思念与重逢,让在场所有人潸然泪下。

王家一连三日摆流水席,宴请乡邻。

不觉又到了离别时。

“打完仗了,你能常回家吗?”

寒冬的夜,冷风呼啸,父子俩倚门闲坐,王光尧看着儿子,满心期待地问道。

“责任没完,怕是难。”

王光尧听罢,不再说话,沉默地吸起烟来。烟雾缭绕里,他悄悄抹了一把泪。

六天后,王尚荣离开家乡,母亲给他的背包里塞满了煨好的姜糖,望着渐行渐远的渡船,在早起的白雾里,变成了一个模糊的黑点,最后终于看不见了,王光尧才和家人一道,怅怅而归。

谁知父子俩这一别,竟是永诀。

1958年冬,王光尧在澡堂突发疾病,溘然长逝,葬礼由王尚桂操办。

此时的王尚荣正忙于西藏剿匪平叛战事,无法回乡,只寄了150元钱,并附上电文道:“务请安葬,俟战事稍缓,子当还乡。”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成了王尚荣心里永远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鱼贩   大官   青海   报纸   儿子   王光   石首   湖北   回乡   信件   女婿   司令员   父子   戎马倥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