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民企第⑤把交椅:从30万到1622.84亿 ,85后“钢三代”亮眼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江苏向来是民企的重镇,强手如林。每年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不仅是企业实力的较量,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史诗。


2025年8月28日,全国工商联最新榜单揭晓,一家来自苏州张家港的企业——永卓控股有限公司,以1622.84亿元的营收,稳稳坐在了全国第47位、江苏省第5位的交椅上。



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天文数字。但如果我们把时光倒回41年前,它的起点,仅仅是30万元的村集体集资。


从30万到1622.84亿,这是一条怎样的征途?更让人惊叹的是,如今掌舵这艘千亿巨轮的,是一位名叫吴毅的“85后”。


一位1987年5月出生于江苏张家港的年轻人,如何接过父辈的旗帜,带领一家传统的钢铁企业穿越周期,实现大象转身?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家巨无霸,和它背后那位不一般的“少帅”。


No.01

江边小村的“逆天改命”与三代人的接力



要读懂永卓控股,读懂吴毅,你必须先了解一个地方——张家港永联村,以及吴家三代人在这里写下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长江边上一片贫穷的滩涂地,“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改变,始于1984年。


当时,村里的老书记吴栋材,也就是吴毅的爷爷吴栋材,这位后来被誉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的能人,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带领全村,东拼西凑了30万元,办起了一个小轧钢厂。


这30万,在今天可能只是一笔不大的投资,但在当时,却是全村人押上身家性命的希望。这个名为“沙洲县永联轧钢厂”的村办小厂,就是今天永卓控股最原始的胚胎。


你可以想象那样的画面:没有先进设备,没有专业人才,有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干劲。轧钢机的轰鸣声,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响起,唤醒了沉睡的村庄。


奇迹般地,办厂第二年,产值就突破了1000万元,净利润接近200万元。永联村,一夜之间,从贫困村跃升为全县十大富裕村之一。这不是神话,这是一代人以汗水书写的现实。


这个“地基”打得无比扎实。它意味着,这家企业的基因里,从一开始就刻着艰苦奋斗、集体共富的烙印。


这不是某个人的私产,而是承载着一方百姓福祉的希望所在。这个初心,像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了企业41年的发展。

吴毅的父亲吴耀芳,作为“创二代”和后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在1994年主导组建了江苏永钢集团,完成了从村办企业到现代公司的转型。


并在2003年,以惊人的“341天速度”建成了百万吨炼钢项目,让永钢从只能“轧钢”的“半条命”,升级为拥有完整炼钢、轧钢流程的“全能选手”。


正是在这一年,永钢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4年,营收突破100亿大关。可以说,吴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正是在爷爷吴栋材和父亲吴耀芳这种“敢闯敢干、不断跨越”的创业氛围中耳濡目染长大的。他亲眼见证了昔日贫穷的江滩小村,如何变成名震全国的“华夏第一钢村”。


这份磅礴的成长记忆,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早已在他心中铺陈出一幅关于实业报国的长卷。


No.02

钢三代”的非常规修行路


1987年春天出生的吴毅,是一个标准的“商三代”、“钢三代”。在很多人想象中,这样的家族继承人,路径应该是:国内名校毕业,或许出国镀个金,然后直接空降到家族企业担任高管,顺利接班。


但吴毅的成长轨迹,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更为独特和扎实的“修行之路”。


他没有选择立刻投身于熟悉的钢铁洪流中,而是选择了远行。他飞赴英国,进入了久负盛名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一口气扎进去读了七年的金融学,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这七年,至关重要。他学的不是如何炼钢,而是如何玩转资本、分析全球市场、洞察经济周期的波诡云谲。这门“资本的手艺”,与他家族的“钢铁的实业”形成了奇妙的互补。


在异国他乡,他不仅仅是一个埋头书本的学生。他主动挑起重担,担任了中国学联主席。这个角色,锻炼的不是技术,而是领导力、组织力和协调复杂关系的软实力。


想象一下,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中国青年,在伦敦的多元文化环境中,既要应对艰深的金融模型,又要组织几百上千名背景各异的中国学子的活动,处理各种意料之外的麻烦。


这七年,锻造的不是一个等待“册封”的“太子”,而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独立人格和强大内驱力的现代青年领袖。


更让人意外的是,毕业回国后,吴毅依然没有直接回到张家港那个温暖的“大本营”。他先是凭借卓越的专业素养,进入香港一家英资银行工作,


亲身经历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之后,他又北上北京,进入一家投资公司,成为一名真正的金融分析师或投资顾问。


这一步,堪称其个人生涯规划的“神来之笔”。在家族企业的光环之外,他完全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搏击风浪。


这让他彻底理解了资本的脾性与冷酷,建立了对市场的独立判断力。此时,他眼中的钢铁行业,不再仅仅是父亲口中需要守护的基业,更是财务报表上跳动的毛利率、净利润,


是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波动,是宏观经济周期中起伏的“笨重”行业。这种“外部视角”的建立,为他日后回归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2011年,在经历了充分的“外部修炼”后,吴毅做出了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放弃在北京金融街的优渥工作与光明前程,回到长江边的故乡张家港,正式加入永钢集团。


而且,他的回归姿态,谦卑得令人惊讶。他不是直接进入总部宽敞明亮的副总裁办公室,而是向父亲提出,从最基层的销售岗位做起。


从此,笔挺的西装换成了沾满油污的蓝色工装,锃亮的皮鞋换成了结实耐劳的安全鞋,精致的金融分析报告换成了需要陪着笑脸去谈判的销售合同。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转身。一个海归金融硕士,开始坐着公司的皮卡,甚至跟着送货的卡车,一路颠簸地去拜访客户,陪着笑脸谈价格、催货款;


在生产线上,他戴着安全帽,跟着满手老茧的老师傅,了解每一道工序的奥秘,倾听轧机轰鸣声中的细微差别;在外贸部门,他熬夜跟单,处理着复杂的国际贸易条款与信用证问题。


这段“接地气”的历练,看似平凡,却价值连城。它不仅让吴毅真正触摸到了钢铁的质感与温度,理解了企业最微观的运作逻辑,更让他赢得了从一线工人到中层干部内心的尊重。


大家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老板的儿子”,而是一个能吃苦、懂业务、没架子的“自己人”。他后来的每一次晋升——


从国际贸易公司经理,到外经贸处处长、供应处处长,再到总经理助理、副总裁——都伴随着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扎扎实实的脚印。

2019年,时机成熟。时年32岁的吴毅,正式接任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从父亲吴耀芳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管理权杖”。


彼时,钢铁行业正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被贴着“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标签,环境压力与转型阵痛交织。守成,无异于坐以待毙。


这位年轻的“少帅”,甫一上任,便展现出不同于父辈的思维模式。他没有选择萧规曹随,而是提出了“守业更需创业”的崭新理念。


他巧妙地将金融资本的思维注入实体经营的血脉,开始布局他深思熟虑已久的“三件大事”。


No.03

少帅的“三把火”与战略深潜


吴毅的“三把火”,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战略重构。


第一把火:把钢铁“做精做尖”,从“吨钢”到“每克钢”的价值跃迁。他深知,在产能过剩的时代,继续拼规模、拼成本,是条死胡同。


他的策略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父辈提出的“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战略,但力度和速度空前。


说白了,就是不再跟人比谁造的钢筋多,而是比谁造的钢材别人造不出来,比拼产品的“独门绝技”。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永钢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技术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一批像“大规格非调质钢”、“免退火冷镦钢”这样的高端产品被研发出来。


这些名词听起来专业拗口,但意义非凡——它们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部分领域被国外“卡脖子”的难题。


结果就是,永钢的优特钢产品产销比例,从70%一路提升至75%。这意味着,公司每生产一百吨钢,有七十五吨是高附加值的优特钢。


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京沪高铁这些“国之重器”的筋骨中,都熔铸了永钢提供的“专精特新”钢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二把火:延伸产业链,“把一顿饭做成一桌席”。吴毅的金融头脑和产业视野,在此刻熠熠生辉。他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卖钢的”,他要构建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


他沿着钢铁的上下游,大力布局,打通任督二脉。先是上游,即投资布局焦炭、铁矿石等原料资源,就像为自己的钢厂建起了“自家粮仓”,极大增强了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


再观下游,即孵化、培育了像“昆仑重工”(生产高端模锻件)、“骐骥焊材”(生产特种焊材)这样的产业链“小巨人”企业。


这些企业消化永钢的特钢原料,生产出价值翻了几番甚至几十番的终端产品,直接攻克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这就好比,原来我只是种小麦(炼钢)的,利润微薄;现在我不光种小麦,还自己开起了高科技面粉厂(深加工),并且自己开了精品面包房和糕点店(做终端产品)。


这样一来,利润空间被彻底打开,抗风险能力也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根钢材,在其构建的生态圈内被“吃干榨净”,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第三把火:跨界融合,打造能抗风浪的“联合舰队”。这是吴毅最具魄力和战略眼光的一步。2021年底,他主导完成了对企业架构的顶层设计,


在永钢集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永卓控股有限公司。这绝非简单的改名换姓,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重组与灵魂再造。


在新的架构下,永钢集团变成了专注钢铁制造的经营主体,而永卓控股则作为“旗舰”,整合并统领起六大产业板块:钢铁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流、建筑、金融贸易。


想象一下,这家源于钢铁的企业,现在同时在做着:建设年产1.2万吨的碳纤维生产基地(新材料)、投资300万吨/年的LNG接收站(清洁能源)、


运营年吞吐量超3000万吨的物流码头、还玩转大宗商品贸易和供应链金融。一个人们印象中的“钢铁硬汉”,成功转型为一个身手敏捷、多业并举的“多面手”和“生态构建者”。


吴毅用这套“组合拳”,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逆周期布局”和“穿越周期”的能力。


当钢铁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时,新能源、新材料、物流、金融贸易等其他板块可能正处于景气上升期,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利润对冲机制。


这就让永卓控股成功摆脱了单一钢铁周期“看天吃饭”的魔咒,拥有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稳定航行的“压舱石”和“强韧体魄”。


2023年,当整个行业普遍承压时,永卓控股却能逆势上扬,钢铁板块保持较高利润,非钢板块利润快速增长,正是这种多元化战略威力的最佳证明。


No.04

共富基因下的“钢铁柔情”


企业的规模可以做大,资产可以过千亿,但一家企业的格局和温度,才真正决定了它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吴毅是喝着永联村的水、听着轧钢机的轰鸣声长大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家企业的根,在永联村;


企业的终极使命,不仅仅是赚钱,更是爷爷和父亲那一辈人坚守的“强村富民”,是实现共同富裕。


在他的引领和推动下,永卓控股的“钢铁柔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具体而微:企业通过永联为民基金会等渠道,已累计捐赠近3亿元,


每年持续投入约2000万元用于村里的养老、助孤、扶残、济困事业,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乡村社会保障网。


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对帮扶淮安市盱眙县的宗岗村、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尔干村,通过扎实的“石榴籽扶贫帮困工程”,帮助当地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将共同富裕的理念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2020年疫情最艰难的时候,他顶住经营压力,力主 “不降薪、不裁员” ,稳住了上万名员工的饭碗,并积极向湖北和江苏抗疫一线捐款捐物,展现了企业在危难时刻的社会担当。


由企业捐赠的核磁共振设备、胃肠镜、CT机,直接进入了永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村民和员工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媲美大城市的先进诊疗服务,破解了“看病难”的民生痛点。


投资5500万元打造的现代化永联文体馆,设有拔河馆、球类场馆、健身房、影院戏楼,成了男女老少健身、娱乐、交流的精神家园,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这不是简单的“做慈善”,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共生共荣”生态的营造。企业反哺乡村,乡村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社会基底、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独特的“村企合一、共同富裕”模式,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它让永卓控股在“硬核”的钢铁外表下,拥有了可贵的、温暖的“柔情”,也赋予了这家千亿企业超越利润的崇高社会价值。


No.05

新篇章,刚刚开始



从1984年到2025年,从30万到1622.84亿,从吴栋材、吴耀芳到吴毅,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变迁史,更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从草根崛起、到转型升级、再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缩影。


吴毅,这位1987年5月出生在张家港的“85后”新掌门人,用他独特的经历——金融的头脑、国际的视野、基层的淬炼和战略重构的魄力——


为这家有着41年厚重历史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基因与活力。他证明了,接班不是守摊子,而是新一轮的、更具挑战的创业。


如今,永卓控股正朝着营收超2000亿元的目标迈进。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但一个能将钢铁炼至“绕指柔”,又能将共富初心融入血脉的企业,


一个由兼具全球视野与乡土情怀的年轻掌舵人领导的企业,它的未来,无疑值得我们报以更广阔的想象和更殷切的期待。


这部由三代人共同执笔的商业传奇,正在书写新的章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财经   江苏省   民企   交椅   企业   钢铁   张家港   金融   江苏   战略   周期   父亲   利润   少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