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与钱穆的方法
1、基本判断:钱穆不贴标签,也不简单“黑白化”评价。他主张在具体时代、具体社会的脉络中看制度:任何制度均有因时制宜的“得”,也会随环境变迁而暴露“失”。关键在于是否形成相互配套的整体,以及能否随社会经济与军政环境的变化而及时校正。
2、四个观察面向:钱穆以汉、唐、宋、明、清五代为主线,从四大制度域系统对比——政府组织(权力配置)、取士用人(选举考试)、赋税财政(经济制度)、国防兵制(军事与边防)。他看制度的“得失”,更看其与社会结构的耦合度与可持续性。
3、判别逻辑:制度要有效,需满足三点:
- 政治上有限而有力(能征善治且受制衡);
- 经济上产权稳定、税制顺应货币化与流动性;
- 军事上成本可控且边疆适配。
反之,则会导致“强而任意”或“弱而无用”的失衡。
二、历代制度得失实例(25例,分代详析)
(一)汉代(5例)
1、皇权与相权的功能分设(汉)
- 制度:皇室象征统一,实际政务由丞相系统(“三公九卿”)主理,中央-郡县自上而下。
- 得:在封建余绪未尽的背景下,快速塑造统一官僚体制与行政效率,避免“家国不分”。
- 失:缺乏刚性法定边界,帝相关系随君主性格与形势摆动,易“皇权收归内廷”,削弱集体决策。
- 启示:权力分设需有刚性程序与制度性约束,否则“分”只是暂态,“合”才是趋势。
2、察举孝廉与地方荐举(汉)
- 制度:以德行与才具为主的地方荐举进入仕途。
- 得:在纸张与印刷未普及条件下,低交易成本选才,快速补充基层政务人才。
- 失:随时间滋生人情门第与流于形式,择人标准易被“世家”俘获。
- 启示:口碑式选才在信息不对称时有效,但需与考试、考绩配合以遏制门阀化。
3、“轻徭薄赋”与盐铁专营(汉武帝后)
- 制度:“民轻税”是基本政治理想;对盐铁酒实行国营或榷利以充军费。
- 得:短期维持边疆战事与国家财政安全,避免对农税的急剧加码。
- 失:垄断抑制民间活力,层层盘剥与寻租,长期损害市场效率。
- 启示:财政军事压力不能只靠“榷利与专营”转嫁,需做税基现代化与产业升级。
4、郡县制与刺史监督(汉)
- 制度:中央派出刺史巡察,郡县分治、职能分明。
- 得:统一法令与财政统计(“上计簿”)形成早期“数据治理”,利于整合超大版图。
- 失:对地方情况“一刀切”时,易失灵;刺史权力边界模糊,监督与行政混淆。
- 启示:大一统需“统一制度+分区治理”,监督与执行应职业化分离。
5、编户齐民与徭役兵役(汉)
- 制度:编户纳税、劳役与兵役分层承担。
- 得:在农业社会提供财政与国防的基本盘。
- 失:人口与户籍管制下的“逃户”增多,服役与力役的机会成本高,催生社会撕裂。
- 启示:强制型劳役在货币化社会必然失效,需向货币税与职业化军队转型。
(二)唐代(5例)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唐)
- 制度:中书(出令)—门下(覆核)—尚书(执行)三分权;政事堂议政。
- 得:建成系统化“出令—复核—执行”的流程型政府,减少个人独断。
- 失:非常态危机下(宦官、外戚、藩镇)制衡链条被破,程序化失灵。
- 启示:流程制衡有效,但要有“非常态应急机制”与人员任免的防渗透设计。
2、科举取士替代九品中正(唐)
- 制度:由门第评价转向公开考试(进士)。
- 得:打破门阀垄断,提升社会流动,文化整合帝国。
- 失:后期“诗赋取士”与应试化问题凸显,实务能力与政德评估弱化。
- 启示:公开考试是底座,但需叠加“政务实操/德行考核/任后考绩”。
3、租庸调与两税法(唐中晚期)
- 制度:从以实物与力役为主,转向货币化、就地征收、因户计税。
- 得:更契合人口流动与商业化,提高征收效率。
- 失:统一额数忽视地区差异,富户避税、贫户加负现象并存,地方执行易异化。
- 启示:税改必须“因地差异化+反避税+透明预算法”,否则效率收益被公平成本吞噬。
4、府兵制(唐初)
- 制度:自备武备、农战合一,平时耕作、闲时训练。
- 得:低财政负担、兵源广泛,稳住早期边疆。
- 失:土地兼并后小农解体,兵员基础消失;制度自我瓦解引发募兵化。
- 启示:把军制建立在“小农有产”前提上不可持续,需随土地结构变化及时转轨。
5、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唐)
- 制度:边疆军政合一的节度使以“因地制宜”方式稳边。
- 得:短期提高边防效率与应变能力。
- 失:财政与军权地方化,中央失去纵深控制;安史之乱后藩镇难以收束。
- 启示:分权要有“财权与军权的回路设计”,严防“非常态权力”常态化。
(三)宋代(5例)
1、强干弱枝与文官集权(宋)
- 制度:中央高度集权,抑武崇文,削藩抑节,严控边将。
- 得:有效抑制内乱,行政法度精细,市民经济繁荣。
- 失:边防韧性不足、前线决策迟滞,遇强邻战略被动。
- 启示:内稳外危的均衡难题,需“文武并重+前线授权边界+战时机制”。
2、转运使与“三司”财政(宋)
- 制度:度支、户部、盐铁三司分治财政,转运体系保障财粮上解。
- 得:财政专业化、精细化,商业税制与榷盐体系完善。
- 失:机构臃肿、交易成本高;对军费刚性支出缺乏弹性调节。
- 启示:财政专业化要配合“机构限缩与预算规则”,避免“精细—臃肿”反转。
3、科举极盛与资格民主(宋)
- 制度:科举规模空前,重经义、策论,士人广泛进入政体。
- 得:社会流动与文化整合达到峰值,政治合法性强。
- 失:经义化导致实务与科技创新不足;“冗官化”抬升财政负担。
- 启示:选才要“德才术并重”,给技术与实务人才留出上升通道。
4、王安石新法(青苗、市易、方田、保甲等)(宋神宗)
- 制度:以国家信用与市场手段矫正财政与军政痼疾。
- 得:理念先进,试图用金融与制度化统计(方田)扩税基、稳物价、强基层控制。
- 失:推行过急、考核扭曲、地方执行异化,社会撕裂。
- 启示:结构性改革需“试点—评估—推广”的节奏与考核纠偏机制。
5、纸币(交子)与海贸扩展(宋)
- 制度:纸币与海关、市舶司税收,推动商业资本与贸易。
- 得:金融创新与外贸兴盛,城市经济活跃。
- 失:纸币滥发与财政透支风险;对外贸冲击缺乏宏观对冲工具。
- 启示:金融与贸易繁荣必须配套“货币规则+外部冲击缓冲器”。
(四)明代(5例)
1、废相与内阁票拟(明)
- 制度:永乐后期至仁宣间成型,弘治后内阁成决策中枢但法统上为“顾问”,皇权极大化。
- 得:短期提高集中度与执行力,压制权臣专擅。
- 失:缺乏制度性制衡,政治“内廷化”“批红制政”,易生厂卫恐怖与政策反复。
- 启示:提高效率不能以破坏制衡为代价,内外朝需法定程序化。
2、卫所军户制(明初)
- 制度:军户世袭驻防、平战结合。
- 得:建国初期低成本维持大规模边备。
- 失:经济结构变迁后军户逃散,战斗力空心化,被迫募兵、军费暴涨。
- 启示:把军制绑定于“世袭身份+土地”的模式对抗市场化大势必败。
3、里甲黄册与赋役制度(明)
- 制度:以户籍黄册管理赋役,按里甲轮役,配合鱼鳞册丈量。
- 得:在早期静态农业社会下,统计与征收有序。
- 失:人口迁徙与货币化后,赋役“沉没于弱者”,权势户逃避,激化不平。
- 启示:税役现代化必须跟上社会货币化与流动性,定额制会“强者通脱、弱者承压”。
4、一条鞭法(张居正)
- 制度:赋役合一、折银征收,简化税制与征收环节。
- 得:提高征收效率、增强财政可预期性。
- 失:银本位与国际白银波动传导至基层,地区差异被忽视,贫弱地区负担相对上升。
- 启示:税制简化有益,但需引入“地区系数+逆周期缓冲”。
5、海禁与开放的摇摆(明中后期)
- 制度:在倭患与走私压力下,海禁—开放反复。
- 得:安全优先的短期可控。
- 失:错失外贸红利与产业升级契机,走私—打击的“猫鼠循环”抬高社会成本。
- 启示:安全与开放的平衡,需靠“可管控的开放+沿海治理现代化”,而非一禁了之。
(五)清代(5例)
1、军机处与决策效率(清)
- 制度:雍正设军机处,简化流程、提高反应速度。
- 得:集中统一、战时与跨区事务处理迅速。
- 失:程序化审议被压缩,信息闭塞与“独断化”风险上升。
- 启示:效率机构需嵌入透明记录与异议机制,防止“快而错”。
2、地丁银并征与财政稳定(清)
- 制度:地税、人丁税合并,定额征银。
- 得:简化征收、抑制层层加派、稳定财政。
- 失:定额僵化、未能随经济结构调整动态优化,隐性摊派滋生。
- 启示:简税之后,要有“动态调参+公开预算法+绩效转移支付”。
3、旗民分治与八旗绿营(清)
- 制度:军政特权群体与民户分治,八旗驻防、绿营治安。
- 得:入关初期军事统治与地方秩序得以巩固。
- 失:特权集团财政包袱沉重、战斗力退化;军政结构僵化应对外患乏力。
- 启示:特权型军政结构不可持续,需职业化、全民化税基与国防动员。
4、捐纳制度与养廉银(清)
- 制度:卖官以筹款,发养廉银以抑腐。
- 得:短期纾困、一定程度规范基层供给。
- 失:激励扭曲、行政团队专业性下滑,“上廉下贪”结构性腐败难治。
- 启示:反腐与财政需制度化:公开薪酬、严禁买官、以考绩与培训替代捐纳。
5、文字狱与思想钳制(清)
- 制度:高压思想控制以稳统。
- 得:短期秩序与权威统一。
- 失:知识创新停滞、社会活力受损,难以对冲世界技术—制度浪潮。
- 启示:大国长期竞争依赖开放的学术与技术生态,高压只能换短秩序,换不来长繁荣。
二、怎样的政治与经济体系会让国富民强
- 有限而有力的国家:能征善治,职责聚焦教育、治安、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与司法;同时受宪法、司法、审计与媒体的刚性约束。
- 清晰稳定的产权与可执行契约:保护农业与工商业产权,鼓励长期投资;高效登记、破产与执行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 开放而公平的市场准入:反垄断与“竞争中立”,以规则替代特许;给技术与实务人才同等上升渠道(纠偏“唯论文/唯科举”)。
- 顺应货币化与流动性的税制:简税、广税基、反避税;引入中期财政规则、地区系数与逆周期稳定器。
- 文武并重与战时机制: 平时权力分立、在战时有明确的“前线授权—事后问责”链,强调边疆治理的制度适配。
- 开放的知识与创新生态:允许异见、鼓励技术引进与本土化改良,建立“试点—评估—推广”的迭代机制。
三、怎样的体系导致民众穷苦、国家失败
- 强而任意或弱而无用:要么权力失控、程序抛弃;要么国家失能、治理空转。两者都会把成本压在弱者身上。
- 不稳定产权与选择性执法:资本外逃、投资骤减、寻租横行,长远发展动力枯竭。
- 高门槛与特权准入:门第/特许/买官卖官化,阻断社会流动,形成“强者通脱、弱者承压”的结构性不公。
- 税役滞后与财政扭曲:以实物与力役维系货币化社会,或用榷利垄断替代税制现代化,最终财政—市场双输。
- 军政结构僵化:将军费与军制绑在落后的社会结构(如世袭军户、小农有产)上,社会一变即坍塌。
- 思想钳制与信息闭塞:压制学术与技术,无法对冲外部技术与制度冲击,长期竞争力丧失。
四、制度诊断与改革清单(可操作)
- 权力配置:建立“出令—覆核—执行—审计”的闭环流程;非常态决策引入法定战时条款与日落机制。
- 用人体系:笔试+实务+政德三维评价;任后以KPI与同侪评议考绩;严禁买官,公开薪酬与晋升路径。
- 财政税制:简税并宽税基;建立中期财政规则与公开预算法;加强反避税与转移支付的绩效考核。
- 地方治理:中央标准+分区治理+责任清单;推进数字化统计与公开看板(预算、项目、绩效)。
- 军政改革:军队职业化与国家动员法治化;前线授权与战后复盘入法;军费透明与装备采办反腐。
- 知识创新:高等与职业教育并重;科研经费绩效与开放获取;设立国家级“制度沙盒”做政策试点。
五、结语
- 钱穆的提醒:制度的生命在“合时宜”的整体配套与动态校正。一个时代的“良制”,若不随社会、技术、经济与边疆环境变化而更新,就会从“得”转为“失”。强盛来自“有限而有力的国家+开放而公平的市场+可靠的军政与知识生态”的长期耦合,而失败往往是“权力失衡、税制滞后、军政僵化、思想钳制”的叠加效应。
- 直接行动:先做“制度体检”(权力、用人、税制、军政、知识五维雷达),再定“三年优先改革清单”,同步建立“试点—评估—推广”与“日落条款”的双迭代,以避免“改而不行、行而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