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公司中招,子公司也跟着遭殃?特朗普这次对中企玩起了“连坐”封杀。美方嘴上喊着“国家安全”,实则进行赤裸裸的科技霸凌。面对此举,中方的反制绝不会手软。
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正式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这条规则有多狠?以前,即便母公司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它在各地的子公司只要满足一定条件,还能继续采购美国的技术和产品。现在只要母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或者“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一律拉黑,连申请豁免的机会都没有。
更麻烦的是,就算母公司只持有少数股权,但跟子公司有“重要关联”,在与美国企业合作前也必须接受严苛的尽职调查。
美方自己给出的理由还是那一套:“维护国家安全”,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不过是借口,美国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从来就没停过。
2018年4月,中兴通讯被美国禁售零部件,公司差点因此关门。美国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从来就没停过。到了2020年,美国开始针对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下手,从芯片设计到制造设备,能卡的地方一个都不放过。
最近两年,美国的动作越来越频繁。
2023年10月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2024年12月再次收紧对先进AI芯片的限制。今年更是密集出击:1月份拉黑一批中国AI和芯片企业,3月份又来一轮,9月份再加码。现在这条“穿透性规则”,等于把之前的漏洞全给补上了。
中国商务部的回应来得很快,而且态度很硬。
9月2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用了三个“严重”:严重损害企业权益、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严重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言人还特别强调,这是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滥用出口管制的“又一典型例证”,性质“极其恶劣”。
话说到这个份上,后续的反制措施肯定跑不了。
回头看看这两年中国的做法,手里的牌其实不少。
2023年7月,就在美国升级芯片管制后不久,中国宣布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稀有金属是生产芯片的关键原料,中国的产量占全球90%以上。去年12月,美国又出新招,中国第二天就宣布禁止向美国出口镓、锗、锑、超硬材料,还加强了对石墨的管控。
这些措施对美国的影响确实不小,美国的武器系统生产需要大量关键矿产,而这些材料的供应链都离不开中国。美国国防部这两年急着在德克萨斯州建稀土提纯厂,还在北卡罗来纳、阿拉斯加、明尼苏达等地投资各种矿产项目。但即便这些项目都能按计划投产,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除了关键矿产这张牌,中国还有其他反制手段。
今年以来,商务部已经多次出手,将美国企业列入各类管控清单。1月2日,28家美国军工企业进了出口管制管控名单。3月4日,15家美国实体进管控名单,10家进不可靠实体清单。4月4日,又是16家进管控名单,11家进不可靠实体清单。9月25日最新一轮反制中,3家涉台军售的美国企业进了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些清单可不是摆设,一旦被列入,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就会受到严格限制,有的甚至被直接禁止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对于那些在中国有业务布局的美国公司来说,这比罚款更让人头疼。
商务部发言人最后说得很明白: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接下来的反制动作还在路上。考虑到中国在稀土和关键矿产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是大概率事件。
有意思的是,美国这些年的科技封锁,最后的效果反而跟预期相反。
华为被制裁后,硬是被逼出了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没有因为封锁放慢,有些技术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
封锁和打压不但没能压垮中国科技企业,反而让整个产业链更加重视自主可控,加快了国产替代的进程。
接下来,中美在科技领域的较量还会继续。美国可能会继续出更多限制措施,中国也会相应地拿出反制手段。
但这种你来我往的对抗,损害的是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最终伤害的也包括美国自身的利益。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