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新华网连发三篇评论怒批电商乱象,从“管不住的套路”到“霸权调价”,再到“AI模特触碰法律红线”,字字直指行业沉疴。
恰逢双11期间“商品尾款秒涨”,“退货潮爆发”登上热搜,消费者吐槽被当“大冤种”,商家抱怨遭平台“背刺”,官媒的强势发声,恰恰说出了无数人憋了好久的心声,电商平台的逐利套路,早该被好好管一管了!

只要你打开购物APP,满减、补贴、预售、直播间秒杀……看似优惠多多,实际套路层层。不少人熬夜蹲直播间抢的“低价品”,付定金时明明标着补贴价,等付尾款时却发现补贴突然取消,价格暴涨几十到几百元;商家想自主定价,却被平台擅自修改售价,不服从就被限流;甚至有些直播间的“美女模特”竟是AI合成,商品实物与展示严重不符,维权时却找不到责任方。

要知道,这可不是今年才有的新鲜事。每年双11、618,监管都会提醒平台规范经营,但套路总能“换汤不换药”。消费者吐槽归吐槽,该买的东西还得买,毕竟电商渠道早已融入日常;商家明知平台规则霸道,却不得不依赖其流量生存,敢怒不敢言。
大家都看得明白,平台手握流量霸权,违规成本远低于收益,“被罚了也能赚回来”的心态,让这些乱象屡禁不止。就像打车、外卖行业曾经的内卷一样,当一家平台开始玩套路,其他平台只能跟风,否则就会“老实人吃亏”,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和中小商家。

官媒三连评的力度前所未有,可大家心里难免犯嘀咕,这一次是“动真格”整治,还是像往年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平台会不会换个新套路继续逐利?当内需需要被呵护,实体经济盼着公平竞争,电商平台愿意放弃短期利润,回归“让买卖更简单”的初心吗?

更值得讨论的是,未来电商和实体该如何共存?是继续让平台垄断流量,让商家为“推广费”挤破头,还是该给实体店、中小商家更多生存空间?当“消灭中间商”变成“平台成为最大中间商”,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样的模式真的可持续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