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预期”曾是小米汽车最后的底牌。
在研发关键阶段,团队却陷入创办以来最激烈的争论,究竟坚持自主研发路径,还是跟随行业主流“抄作业”?
会议室里火药味十足,争执不下时,众人不得不达成一份特殊的“君子协议”,
相互微信拉黑24小时,待冷静后再继续讨论,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下,想要购入一台小米YU7,消费者需等待近一年才能提车。
外界始终好奇,从SU7开始,小米汽车为何能实现造一台火一台?
2025年9月25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年度演讲中,揭开了小米汽车,尤其是SU7 Ultra与YU7两款车型研发历程与市场表现的神秘面纱。
这一高光时刻的背后,是小米团队数年的坚持与突破。
项目重启后,挑战接踵而至。2023年8月,小米团队首次联系纽北赛道官方,邮件却石沉大海。
团队并未放弃,连续发送二十余封邮件沟通,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在2023年圣诞节前夕获得接待许可。
见面时,纽北方面抛出的首个问题直击核心:你们一家中国手机厂商,为什么要来纽北?
即便获得测试机会,实际测试过程依旧困难重重。
尽管波折不断,小米团队最终还是获得10分钟测试时间,仅能完成一圈行驶。
正是这一圈,SU7 Ultra原型车创下纽北最速四门车纪录,让世界首次见证小米汽车的实力。
有了纽北赛道的成绩背书,SU7 Ultra上市即获消费市场热捧,这也为第二款车型YU7减轻了不少压力。
在YU7的产品定义阶段,团队经历无数轮激烈讨论,争执激烈时甚至需互相拉黑24小时冷静。
当时,市场上如理想L9这类主打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大空间增程SUV已取得现象级成功,不少同行选择摸着理想过河,但小米最终放弃了这条“捷径”。
会议讨论中,团队思路逐渐清晰。
理想L9这类大空间SUV推出后,数十款竞品迅速涌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市场需求总量存在天花板,团队认为,如果推出同类车型,很难取得突破。
市场很快给出积极回应。
2025年6月,YU7上市,三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
雷军强调,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小米汽车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研发坚持。
早年,不少人建议雷军选择代工模式走捷径,但他在小米早期创业时吃过轻模式的亏,因此在造车这件事上,坚持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
小米超级电机V8s转速高达27200转/分钟,刷新全球量产电机转速纪录,不仅成为SU7 Ultra取得赛道成绩的关键支撑。
更是小米应对挑战、在激烈新能源汽车市场立足的重要基石。
回溯小米造车的起点,2023年纽北方面对“手机厂商造车”的质疑,早在四年前就有人向雷军提出。
“手机厂商为什么要造车?”而小米决定造车,实则源于一个偶然事件。
这还要从2021年1月15日下午说起,小米首次正式讨论造车事宜,但高管们普遍认为风险过高,雷军便先组建团队开展初步调研。
此后70多天里,调研团队跑遍十几个城市,开展85场访谈,接触超200位汽车行业专业人士。
交流过程中,雷军的好友李斌与何小鹏也极力劝说他造车。
彼时,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热度正高,特斯拉市值逼近8000亿美元,蔚来市值也达到1000亿美元,甚至曾一度超过小米。
另一家手机厂商华为也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以超级供应商身份切入汽车领域。
为更专业地理解汽车,雷军还考取了赛车驾照。
赛车内部没有空调,车内温度高达60摄氏度,穿着防火赛车服,全身很快就被汗水浸透,如同蒸桑拿。
在赛车训练中,上墙(撞防护墙)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经历,让从前只坐车不开车的雷军,真正体会到汽车操控性与路感的重要性,也明白不同车型之间的差距悬殊。
在研发的每个关键节点,雷军都力争亲自参与。
2022年,SU7工程车开启首次冬季续航测试,地点选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黑河,寒风刺骨。
雷军带领团队亲赴测试现场,当地负责人表示,工作二十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企业董事长亲自参与冬测。
然而,造车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2022年疫情爆发后,工程师们将设备搬回家中继续研发。
有位同事在自家客厅搭建了一套工作台,小米超级电机的控制软件,正是在这个客厅里首次成功运转。
2023年8月16日,第一辆小米SU7试产车正式下线,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仪式结束后,雷军独自围着车转了很多圈,打开车门坐在车内,久久没有起身。
他后来回忆,这个时候根本不敢相信,小米的车真的造出来了。
试产车下线后,质疑声随之而来,最常听到的便是“苹果都放弃造车了,小米凭什么能赢?”
更让人焦虑的是,几乎所有交流过的人都认为,小米SU7的定价会对标特斯拉Model 3,但小米品牌影响力不如特斯拉。
小米精心设计的防晒功能与多处收纳空间,还被质疑“女车主肯定不买单”。
克服重重难关后,定价成为更大的挑战。
按照小米的惯例,重大产品定价前会制定三种方案,每个方案都需精确计算盈利与亏损情况。
雷军坦言,很多人不了解电动车的成本差异,比如400公里、500公里续航与700公里续航的车型,配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仅续航相关成本就相差一万多元。
硬件定价需综合成本、竞品价格与用户预期三点考量。
最初,雷军倾向于定较高价格,一方面是考虑成本,另一方面认为SU7售价需超过20万元,才能符合豪华车定位。
20.9万和19.9万,听着就不一样,20.9万才算二十多万的车,19.9万总觉得是十几万的车,底气不足。
但当时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几乎每辆纯电动车都存在数万元甚至更高的亏损。
久而久之,行业内不少企业陷入麻木,定价与成本脱节,比拼的是谁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如同一场烧钱游戏。
小米团队经过测算发现,SU7需定价22.3万元,才能与特斯拉Model 3的成本持平。
但如果与Model 3定同样价格,SU7月销可能只有三五千辆。
最终,团队决定将SU7定价定得比Model 3低3万元,以此展现“首次入场的诚意”。
雷军坚信,对小米而言,这款产品的成功比盈亏更重要。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玩家,小米汽车只要能顺利“挤上牌桌”,就是巨大的胜利。
正如一位小米高管所说:就定这个价,无论卖多少,小米都认。
确定全年产能,是对团队信心的又一次考验。
定多了怕卖不掉,定少了怕不够卖。
雷军最终下定决心,将SU7全年销量目标定为15万辆,这意味着月销需突破1万辆。
要知道,当时在纯电轿车领域,月销能过万的只有特斯拉Model 3。
雷军心里清楚,工厂的库存能力仅能存放三天的车辆,一旦滞销,对小米汽车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当SU7定价公布,现场响起一片欢呼时,雷军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
“4分钟订单破1万,27分钟破5万”让SU7迎来新的篇章
那一刻,过去三年造车路上的所有痛苦、委屈与焦虑,仿佛都烟消云散。
如今的小米汽车,已度过最初最艰难的阶段。
2025年上半年,小米SU7销量达15.6万辆,位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榜首,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
眼下,雷军与小米汽车面临的难题,已从“怎样把车卖出去”转变为如何更高效地造出好车。
如何将海量订单转化为实际交付数据,同时维持良好的用户口碑,成为小米汽车面临的更严峻挑战。
在努力“爬出产能地狱”的同时,小米也在尝试进一步巩固品牌高端形象。
售价超过50万元的SU7 Ultra热销,给了小米极大的信心。
定制化服务以往多出现于保时捷、迈巴赫等豪华品牌,小米正借鉴老牌豪华车企的思路。
筛选出品牌忠诚度更高、消费能力更强的高净值用户。
或许,在手机业务上未能完全实现的高端梦,小米有望在汽车业务上达成。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