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19日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将至,武汉各大医院冬病夏治门诊陆续开启。然而,今年三伏天却不同寻常——从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仅30天,打破了十年来“40天长三伏”的惯例。这个十年罕见的“短伏年”,是否会影响冬病夏治的效果?夏日养生和冬病夏治方案是否需要调整?记者就此专访了湖北省中医院冬病夏治专家指导团队成员、针灸科韦丹主任医师。
今年三伏天少了10天, 但冬病夏治疗程已足够
“虽然今年的三伏天比去年整整少了十天,但从冬病夏治的疗程上来说已经足够,不会有太大影响。”韦丹介绍,今年三伏天虽短,但高温可能更为集中、持久,热力不减反增,因此疗效不受伏期天数变化影响。以三伏贴为例,药物通过穴位渗入经络输布全身,其疗效关键在于“天时”的热力强度,而非单纯的时间长度。
专家提醒,冬病夏治在细节方面不能马虎。冬病夏治确实对大多数亚健康人群有帮助,但并非人人适用,比如平日容易上火、大便干、脾气躁、血压高等阴虚火旺的人就可能适得其反。拿风湿免疫病患者来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的患者适合冬病夏治,而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就不宜尝试三伏贴。
三伏天治疗间隔需要调整
虽然疗程足够,但面对特殊的“短伏”,中医建议在治疗时间安排上做出调整:“传统做法是头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调理。但今年三伏开始晚结束早,头尾时间点更容易遭遇外界湿气,尤其是热湿的侵袭。刚提升的阳气可能被环境中的热湿干扰,影响升阳祛寒湿痹的效果。”因此,三伏贴灸不一定非要在三伏当天进行。市民可以灵活安排,中间间隔7到10天,任选3天敷贴即可,这样就可以缓解热湿情况。
“对于常年怕冷的阳虚体质者,在湿热交织下更容易出现‘夏亏冬寒’的情况,所以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阳气升发与固护,艾灸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韦丹认为,艾灸可增加次数或疗程,根据病情调整,如慢性顽固性疾病通过高频率集中祛邪扶正,弥补时间劣势。
在生活调护方面,可适当多吃薏米、赤小豆等清淡化湿的食物,上班族在午时(11—13时)小憩20分钟以养心神。
(长江日报记者张金玉 通讯员胡梦 曾潇潇)
【编辑:余丽娜】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