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hx
最近几年,中国科技领域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单季卖出100万辆新能源车,平均每天超过1.1万辆,国内每两台绿牌新能源车里,就有一台是它。
与此同时,中国5G基站数量占了全球六成,从偏远山村到繁华都市,信号满格成了常态,通信领域的话语权实实在在握在手里。可奇怪的是,面对这些亮眼成绩,有些中国“精英”们却显得格外不安。
他们不相信华为自研芯片,能有超过美国的一天,宁愿让公司用英伟达的H20低配版芯片,也不愿意选择国产芯片。哪怕他们知道,这种芯片在国外压根没多少人愿意用。为什么这些精英,会有这样的态度?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一句话点破了关键:这些人把子女和存款都押在了美国,心里赌的是美国永远比中国强,一旦中国科技真的追上来,他们手里那张当作“护身符”的美国绿卡,价值就会大幅贬值。
长久以来,美国的金融体系在许多中国富裕阶层心中,几乎是信仰般的存在。他们坚信,那里是“最安全的避风港”,是个人财富的终极堡垒。这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它建立在“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古老信条之上。
于是,大量的资金涌向大洋彼岸。在国内赚钱,然后将资产转移到海外寻求“退路”,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策略。这套“两头捞”的玩法,让他们感觉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规则正在被悄然改写。近期,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法案,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彻底动摇了这种信仰的根基。该法案直白地将私人财产与地缘政治直接挂钩,授权在特定冲突发生时,冻结中国相关人员在美国的资产。
这已经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威胁。国际上已经有了活生生的先例,某大国超过三千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包括大量个人财产,一夜之间遭到冻结,甚至被讨论用于援助第三方国家。消息传出,曾引发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市值单日蒸发数百亿美元。
曾经被视为监管规避妙招的离岸公司架构,比如在开曼群岛注册公司赴美上市,如今看来更像是一根将自己与风险紧紧捆绑的绳索。所谓的“避风港”,正在迅速地、不可逆转地,变成一个可能随时收紧的“人质笼”。
对西方技术,尤其是美国技术的迷信,是精英群体的另一大心理特征。他们深信美国技术永远领先,并甘愿为此支付高昂的“信仰税”。这种心态,让他们在面对技术选择时,常常做出一些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决策。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某美国芯片巨头为中国市场“特供”的一款产品。其性能被大幅削减,售价却与国内性能更强的同类产品相差无几。即便如此,依然有国内科技大厂趋之若鹜。这背后,不是基于理性的技术评估,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和对脱离美国技术体系的恐惧。
他们害怕一旦离开那套熟悉的体系,自己就会在科技发展中被边缘化。然而,他们似乎没有看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一个全新的技术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不是在原地踏步。诚如沈逸教授所言,我们在光刻机等尖端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确实还有差距,但中国的技术突破,是在严酷的外部封锁下实现的“非美工艺”。这种“在石头缝里长出的庄稼”,其产业安全意义,早已超越了技术参数本身。
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14纳米的芯片制程已经实现量产,并且良品率相当可观。在5G标准专利方面,一家中国公司手握全球14%的份额,独占鳌头。
“复兴号”高铁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被公认为世界领先。千公里级的量子通信技术,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全球相关领域的技术规划。
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独立且日益完善的技术体系正在崛起。预计到2027年,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产能将占据全球近四成。今年,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出货量预计将实现翻倍增长。
全面的产业升级,正在深刻地重塑全球价值链,西方技术的“优越感”光环正在快速褪色。在这种背景下,再盲目地为落后技术支付“信仰税”,用沈逸教授略带调侃的话说,无异于“交智商税”。
回溯到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某些刊物描绘的“灯塔之国”形象,塑造了一代人对美国的无限向往。留学并获得一张绿卡,几乎是那个时代成功的终极标志。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文化优越感和无限的机遇。
如今,寻求绿卡的社会基础似乎在扩大。移民中介透露,现在的主力军已经从传统的投资移民,转向了技术移民。许多国内的中高层收入者,通过国外企业担保等门槛相对较低的途径,也加入了移民大军。
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国家和机构,也在积极地“掐尖”,大力招揽中国的高科技人才,并提供移民便利。某国顶级的AI研究机构里,中国籍人才的占比高达近四成,甚至超过了其本国人才。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人才的强大竞争力。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绿卡的神话正在被新一代年轻人用事实戳破。当国内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时,西方身份所能带来的机遇红利,显得不再那么诱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他们对国内外的机会评估更加务实和多元化。
甚至出现了一种“回流”现象。一些移民中介发现,部分已经拿到绿卡的家庭开始后悔。他们发现国外的教育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孩子的学习成效不佳,反而动了心思,想把子女送回国内接受基础教育。这一来一回的折腾,不仅孩子受苦,家庭的经济压力也陡然增加。
当然,也有一部分海归在回国后,再次选择出国。他们给出的理由往往是子女教育或更好的待遇,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对祖国的发展缺乏长远的信心。这种用“老眼光”看待新世界的“井底之蛙”心态,让他们始终在观望和摇摆。
说到底,那些一边享受着中国高速发展的红利,一边又时刻准备着“跳船”的精英,本质上是沈逸教授所说的“墙头草”。
他们害怕自己过去为获取西方身份所付出的巨大沉没成本,会在中国的崛起中化为泡影。他们缺乏发展的眼光,看不到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任人挑选的“备选项”,而是全球发展最快、机遇最多的中心之一。
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的犹疑而停歇。那些总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在东西方之间“两头捞”的人,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既错过了最大的发展机遇,所谓的“保险箱”也早已锈迹斑斑。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他们或许会是承担后果最重的一批人。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