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无缘冠军原因揭晓!人民日报9个字给出答案,真相太心酸

文|青青

编辑|娱叔


引言

11月6日广州奥体中心的跳台灯光下,全红婵和王伟莹的第五名成绩尘埃落定。

没有预想中的奖牌,只有赛后那句轻描淡写的“走楼梯都痛”。

人民日报随后发文,用“全红婵说走楼梯都痛”这9个字,精准道尽了这位18岁小将藏在完美水花背后的煎熬。

赛场边满座观众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没人怪她跳得不够好,只心疼那个带伤起跳的身影。

这个连走路都疼的姑娘,到底是凭着多大的劲儿,才完成了整场比赛?

带伤作战

全红婵的伤病,其实早不是秘密。

早在今年5月的全国跳水冠军赛上,她就因旧伤复发无奈退赛;

7月的新加坡世锦赛,也只能在康复室里看着队友在赛场上拼搏。

这次广州赛事,她是带着未愈的伤痛站上跳台的,而这份坚持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广东队教练何威仪赛后接受采访时,语气里满是心疼:

“全红婵现在的胫骨、踝关节都是受伤的,在坚持比赛。大家看不出来,其实她大包小包的,身上都是那个肌贴,很艰难很艰难,疼得不得了,敷冰再跳。”

赛前训练时,有镜头拍到全红婵的装备包。

里面装着满满的肌贴和冰袋,每次训练结束,她都要立刻找队医冰敷,膝盖和脚踝裹着冰袋一坐就是半小时。

队医曾透露,要是冰敷不及时,炎症会让她夜里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决赛当天,全红婵的状态其实能看出端倪。

热身时,她抬手转体的动作比平时慢半拍,偶尔还会下意识地揉一下脚踝。

跳完最后一跳后,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自己轻快走下台,而是扶着搭档王伟莹的胳膊,一步一步慢慢挪动,眉头轻轻皱着,连平时标志性的笑容都淡了些。

可即便如此,她在赛场上始终没露过怯,预赛时三个动作稳扎稳打,拿到297.54分,排名第三。

决赛中哪怕最后一跳出现失误,走下台时也不忘对着镜头微笑,还拍了拍王伟莹的肩膀安慰对方。

这份在疼痛里硬扛的坚韧,让不少观众直言“看哭了”。

也让大家明白,第五名的成绩,早已是她在伤病困扰下交出的最优答卷。

成长难关

如果说伤病是明面上的考验,那“发育关”就是藏在暗处的拦路虎。

再加上训练不系统和临时磨合的难题,三重考验叠加,让她这次冲击冠军难上加难。​

从东京奥运会时1米43的小个子,到如今1米58的身高,全红婵这几年长高了15厘米。

对普通孩子来说,长高是值得开心的事。

可对跳水运动员而言,身高和体重的变化直接影响空中转速、入水角度,甚至可能让之前练熟的动作“失灵”。

“跳水女皇”高敏在采访中提到:

“女运动员都会面临生长发育的过程,全红婵一直把自己的体重控制得非常好,可以想象她对自己有多么苛刻。”

为了控制体重,全红婵开启了“克级控重”模式,每天要多次站到体重秤上,饮食精确到每一口的热量,连喝口水都要掂量份量。

更让她无奈的是,伤病让她错过了大量系统训练。

今年5月到月,近4个月的时间里,她要么在康复室接受高压氧舱治疗和针灸调理,要么只能通过 AI 技术模拟训练找感觉,真正站在跳台上练习的时间少得可怜。

临时搭档的磨合更是雪上加霜。

她和王伟莹只配合了三周,每天加练4小时,甚至用上VR模拟同步性,可双人项目讲究的“心有灵犀”,哪是短时间能练出来的。

决赛最后一跳的配合失误,不过是这段仓促搭档的必然结果。

这些难题堆在一起,早已注定了这场比赛的艰难。

主动担责

比赛结束后,全红婵没找任何借口。

当记者问起最后一跳的失误时,全红婵主动把责任揽了过来:

“是我的问题,没配合好,辜负了队友。”

这句话一出口,不少人瞬间红了眼。

要知道,双人赛的失误从不是某一个人的错,可这个18岁的姑娘,却选择把所有压力扛在自己肩上。

​其实熟悉全红婵的人都知道,这几年她不仅在技术上成长,心智也越来越成熟。

刚成名时,她面对镜头会躲在教练身后,采访时只会说“不知道”;

可现在,她学会了主动承担责任,也懂得了照顾身边的人。

比赛结束后,她看到王伟莹情绪有些低落,特意拉着队友的手轻声安慰,还主动帮她收拾装备;

面对网友的关心和担忧,她没说过一句委屈的话,只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训练视频,配文“继续加油”给自己打气。

​赛场之外,她的成长同样亮眼。

今年9月,她走进暨南大学的校园,成为苏炳添的“小师妹”,开启了学业和训练兼顾的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全运会双人赛之前,她已与王伟莹搭档夺得女子团体金牌。

这次虽然没能拿到冠军,可她在赛场上带伤坚持的模样、赛后主动担责的态度,早已超越了奖牌的意义。

这种清醒又坚韧的模样连对手都为她心疼。

夺冠的陈芋汐赛后特意说:

“希望全红婵尽快恢复,想和她再并肩作战。”

教练陈若琳在看台上全程紧盯她的比赛,眼神里满是担忧。

这些温暖的瞬间,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

结语

全红婵无缘冠军的真相,其实就藏在人民日报“全红婵说走楼梯都痛”这9个字里。

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她带伤作战的咬牙坚持,是她面对发育关、训练难题和磨合压力的艰难抗争,也是18岁少年在挫折中展现出的成熟与担当。

我们总爱叫她“天才少女”,却忘了天才也是血肉之躯,会受伤、会经历成长的烦恼。

第五名的成绩或许不够完美,但这个带伤作战、主动担责的18岁姑娘,早已用行动诠释了体育精神的真谛。

没有永远的巅峰,却有永远的坚持。

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真棒”,这份坚韧与担当,远比奖牌更耀眼。

期待她养好伤病,再次从10米台起跳,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破世界纪录 天才少女全红婵:夺冠靠天赋加苦练.

腾讯网|全红婵将开启大学生涯:将于9月13日入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体育   人民日报   心酸   真相   答案   冠军   原因   伤病   赛场   主动   跳台   暨南大学   赛后   搭档   艰难   作战   体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