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育儿补贴:规模、资金来源、消费影响

相较于育儿补贴规模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和“投资于人”的积极态度,育儿补贴落地有望成为市场风格切换的催化剂。

文:国金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张馨月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7月28日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

1、育儿补贴规模有多大?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

此次育儿补贴的发放对象可以分为两类群体:

一是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对应2022-2024年2812万人的出生人口。《方案》明确“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应的补贴规模共计854亿元。

二是2025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婴幼儿,对应2025年的新出生人口,预计960万人左右,按照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对应的补贴规模约为347亿元。因此,今年将发放的育儿补贴规模约为1200亿元。

2、育儿补贴央地财政如何分担?

育儿补贴更适合作为中央事权,由中央主导“全国一盘棋”,而地方则是“锦上添花”。因此,此次育儿补贴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资金。《方案》明确“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

参考“以旧换新”和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的央地出资比例,预计育儿补贴央地整体按照9:1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

此次方案体现出“中央保基本、地方做增量”的政策思路。此次由中央主导的育儿补贴,一孩、二孩、三孩均可领取补贴,同时,地方可根据财力适当提标,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3、育儿补贴资金来源?

首先,育儿补贴作为一项长期性制度安排,不适用于发行特别国债作为其资金来源。结合《方案》明确提出“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预计此次育儿补贴的资金来源是财政第一本账资金,即一般公共预算。

根据前文的测算,今年将发放的育儿补贴规模接近1200亿元。但育儿补贴大概率并未纳入今年的财政预算。一是考虑到年初制定财政预算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尚未落地。二是财政部印发和年内修订的《2025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都未包含“育儿补贴补助资金”这一科目。

根据《预算法》,在预算执行中出现“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应当进行预算调整。预计8月召开的人大常委会将审议相关的预算调整方案。

预计追加赤字的概率较小,增量资金或来自于中央财政储备空间:

第一种可能是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目前余额为1739.22亿元。此次育儿补贴如果按照央地9:1分担,对应的中央财政资金约为1080亿元。

第二种可能是由央行、中投、中国烟草等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体现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非税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科目中。2020年以后,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暂停上缴利润,作为预留的政策空间。2022年,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利润上缴1.65万亿元以支持财政支出,其中央行上缴结存利润超1万亿。2024年12月,非税收入同比多增3698亿元,由中央金融企业上缴利润追赶预算的可能性较高。

4、育儿补贴发放有哪些突破?

第一,此次的育儿补贴方案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全覆盖。此前各地出台的育儿补贴方案通常针对二孩及以上,较少有地方政府将一孩纳入补贴范畴。事实上,一孩生育率过低是我国出生人口减少的症结。《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出生人口中一孩占比仅为46.1%,二孩和三孩及以上占比为38.9%和15.0%。此次育儿补贴一孩、二孩、三孩均可领取,且标准相同,既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也有助于针对少子化的问题“对症下药”。

第二,此次育儿补贴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制定育儿补贴制度具体实施方案,预计各地可以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申领育儿补贴。《方案》明确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角度看,育儿补贴只是其中的一环,预计未来仍将出台社保补贴、育幼消费补贴、住房支持等多元化的生育支持政策。

第三,育儿补贴政策具有不可逆性,体现出政策“投资于人”的决心。作为一项长期性制度安排,育儿补贴落地后通常不会退出。从财政的历史经验看,阶段性的财政刺激落地阻力较小,但对于不可逆的政策财政态度通常较为审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时隔4个多月《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落地,表明政策“投资于人”持续加快。

第四,未来补贴规模存在递增的可能性。从政策表态看,《方案》明确“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意味着未来补贴标准存在递增的空间。

5、育儿补贴发放对于消费的影响?

第一,育儿补贴的落地意味着年内“国补”加码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近期政策加速“投资于人”,7月23日中央财政首次支持发放养老消费补贴,7月25日召开的国常会明确“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落地,“一老一小”是政策重点支持对象。考虑到育儿补贴是对商品消费补贴的补充,结合发改委强调“将督促地方分领域分时段细化资金使用计划,优化补贴发放方式,确保政策实施更加平稳有序、资金均衡用到年底”,年内“国补”加码可能性较低。

第二,育儿补贴本质上是增加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国内研究经验证实了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高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年内育儿补贴的发放将提高对应家庭消费倾向0.2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8.3%,今年发放1200亿元左右的育儿补贴将形成855亿元的消费支出,拉动社零增速0.18个百分点。

第三,育儿补贴作为转移支付,对可选消费的支撑大于必选消费。国内实证研究显示,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对食品消费率影响不显著,但对衣着、居住、生活用品、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转移性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周洁红等(2024)发现,每增加1%的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提高2.6%。

第四,育儿补贴或推动权益市场风格转变。对市场而言,相较于育儿补贴规模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和“投资于人”的积极态度,此次育儿补贴的落地有望成为市场风格切换的催化剂。

风险提示

对育儿补贴规模的测算存在偏差,对育儿补贴资金来源的理解存在偏差育儿补贴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预期。

团队介绍

宋雪涛: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获得中证金牛、21世纪、Wind、上证报、新浪、IAMAC、水晶球等评选,新财富23年第5。

政策研究:

赵宏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负责重大战略政策和国际关系研究。

张馨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负责经济政策和财政研究。

宏观经济:

孙永乐(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 经济学硕士),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钟天(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负责海外经济和全球货币政策研究。

产业研究:

厉梦 颖(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区域规划硕士),负责贸易政策、企业出海、产业趋势和 宏观ESG 研究。

资产配置:

陈瀚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金融学硕士),负责海外市场分析和大类资产研究。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育儿补贴落地,影响几何?》

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育儿   资金来源   规模   政策   收入   方案   财政   婴幼儿   中央   制度   预算   实施方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