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忘记的那段洪灾史 ——读 《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


作 者 苟在桂

2000年7月13号,对紫阳人民来说,那真是一个黑色的日子,灾难来得异常迅猛,让人猝不及防。突降6个多小时的暴雨,使紫阳这个35万人口的山区县山河破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200余人丧失生命,18000多人无家可归……

我深深记得,那天早上,紫阳县城雨也下得特别大。 我娘家在瓦庙镇街上住着,一条街房屋自古建在小河边。平时,一下暴雨我就非常操心娘家的安全。那天,我频繁电话询问老家情况,心急如焚。弟弟告诉我,街上居民已转移至地势安全的乡政府。居民都转移了,说明水情很大,我就更操心了,人是转移了,家也不能受损呀!再后来就是一个个瓦庙、瓦房、庙坝、桐皮沟……受灾的严重情况传来。啊!好心痛!

曾德强老师在出版《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这部书之前,我看到他7月14日分享在朋友圈的【融媒体观察】“紫阳移民在新疆”。里面刊登有曾老师写的《紫阳移民,你在新疆还好吗?》,我读了分享的文章,曾老师在文中再现了紫阳“7·13”惨烈灾难场景,讲述了那场迁徙前前后后的故事,以及2024年7月,紫阳县政协一行6人赴新疆阿克苏一团金银川镇,看望那里的紫阳移民的事情。

看完文章之后,我特别感慨,为那场灾难再次心痛,为因灾难背井离乡三千里之外的乡亲们而欣慰。我立即将所有内容发到朋友圈、视频号、抖音。让众多人再次了解那场灾难的惨烈和浩劫;了解当时为了安置灾民,紫阳县委、县政府是怎样的考虑周全,先后又做了多少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了解时隔24年了,家乡人民,家乡的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远在新疆阿克苏一团金银川镇的紫阳移民同胞们。

《紫阳移民,你在新疆还好吗?》文中那段“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如果说紫阳县是一个大家族,那么这些远迁移民就是因家族遭难而分出去的家庭成员。“分家”是两厢情愿的,也是被逼无奈的。“家谱”应该追溯他们的源流,续写他们的繁衍。”这段话非常令人感动。在曾老师的笔下,家乡人民把紫阳移民看成是一家人,分家出去的同胞,续写“家谱”应该追溯他们的源流,续写他们的繁衍。这说明:紫阳“7·13”洪灾及这次迁徙是一段多么重要的历史。特别是对家乡移民新疆同胞的小辈和后辈具有着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他们的老家在哪里?根在哪里?为什么迁徙新疆?家乡的小辈也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家门亲戚都跑到新疆去了?而《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这本书,就是一个最客观的回答。因而,我给我在新疆的朋友亲戚微信,告诉他们:相互转告都买一本《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这部书,给后人们留下一个历史的保存。

这部书出版后,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唐承芹会长通知我们去借阅,我首先去安康市图书馆借了一本拿回家仔细阅读。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作者曾德强先生用他精湛的笔墨和写作技巧,以及深思熟虑的构思,用他擅长大纪实写史书的写作手段,全面、深入、细致地把【紫阳“7·13”洪灾】前前后后的真实情况,图、文、数据并茂地记录了下来。我看到评论:安康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张思成称其为“一部史诗般的力作”。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部书:第一章《大洪灾》中,作者首先从《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说明紫阳的地质特点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接着通过《“7·13”,一个悲惨的日子》和后面11节特写集中真实再现了那场空前绝后的灾难,危害之惨烈,损失之巨大。也 是一场惨绝人寰,震撼人心,让人撕心裂肺的重大灾难和浩劫。也为移民迁徙做了迫不得已的铺垫。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触目惊心。

灾难无情,人有情。第二章《大救援》里通过13节文章展现了民情是天,灾情是党和国家天大的事。在大灾第一时间,乡民干群互帮互救,舍身相救;灾后党中央关注;省、地、县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查看灾情,调查分析灾情,紧急指挥救援;一时间各行各业干部群众投入灾后救援;解放军武警官兵也来了,抢修电路,通讯线路和交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安置、安抚民心恢复重建。的大爱、感人场面,可歌可泣。

地理特质造化自然灾害高发,如何解决灾民长治久安的居住和生存问题。上级领导操碎了心。

第三章《大迁徙》里七节文章写了领导的谋划,乡民对故土眷恋的思想工作,带他们去阿克苏考察,憧憬在阿克苏生活的未来,安排四百多户千余人离开故土迁徙三千八百多公里到新疆阿克苏一团金银川镇安居乐业。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都要历经漫长艰辛的工作。

紫阳“7·13”大迁徙注定是一次大壮举,人口之多,路程之遥远,离乡背井的思想工作,安顿是否妥当的担忧,迁徙如何稳定民心,确保安全…都是领导必须要运筹帷幄周全的。曾老师用了一个最恰当的比喻:“出嫁女儿”要为“女儿”安顿一个放心妥当的的地方,要为“女儿”想得周全,不能让“女儿”去婆家生活不好,受委屈,做好父母官多不容易。

然而,经过反复调研、考察、深思熟虑做出决策,紫阳县委、县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铁道部的配合支持下,不仅给“女儿”安排了稳妥的地方,还亲自护送“女儿”出嫁。在这部分内容中,还透视了一种不为人知道的,乡民对党和国家决策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淳朴的精神让人很感动,读到他们离开故土上火车的场景,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伤感而又喜悦,伤感的他们告别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故土,喜悦的是党和政府给他们遭受劫难后安置了新家,找到了美好的生活出路。

第四章《大变化》写“7·13”灾难过去24年了,嫁出去的“女儿”在“婆家”还好吗?重建后的家乡有哪些发展变化呢?作者曾德强先生详细记录了2024年随紫阳县政协一行6人,带着使命在新疆阿克苏一团金银川走家进户,田间地头,采访慰问的详细情况,用大量事例和数据说明,移民同胞在那边生活得很好!同时证实当年那次灾后大迁徙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毋庸置疑。

《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这部书的《结尾》部分,作者不仅交代了紫阳人民在遭受那次重灾后,觉醒保护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建住房的重要,通过改变观念,保护环境,2018年再次发生洪灾时,灾情明显减小。作者还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登载了《中公紫阳委、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表彰7·13抗洪救灾、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让这些成功的决策,先进集体和个人永远载入史册,功留百世,为后辈树立榜样。

紫阳“7·13”洪灾,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那场灾难后的大迁徙是紫阳县委、县政府的一次壮举。我觉得《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也是曾德强先生的一个壮举,他用他的文字和收录的第一手宝贵影像资料,以及大量数据,真实地写下了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为紫阳人民留存下了那场灾难的悲壮史实;为远在新疆阿克苏同胞后代们留下了将来寻根的依据;为家乡后辈,我们的亲人们 为什么在新疆?记下了史实性答案;为紫阳——新疆凝结了一条永久的亲情纽带!非常感谢作者——曾德强先生,恭喜您大作出版发行!

编 辑 杨居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洪灾   紫阳   纪实   新疆   阿克苏   灾难   移民   家乡   女儿   灾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