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狮身人面像竟然是有胡须的,英国将把胡须归还埃及

1983 年 11 月 3 日,开罗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一个特制的防震木箱上。当英国外交官亲手将木箱移交埃及文物部代表时,在场的埃及考古学家穆罕默德・马哈茂德轻轻抚摸箱壁,眼中泛起泪光。木箱里静静躺着的,是狮身人面像那截流失了 166 年的胡须 —— 这件长 75 厘米、直径 40 厘米、重达半吨的玄武岩文物,终于结束了在大英博物馆的 “异乡岁月”,重新踏上了孕育它的尼罗河畔土地。

这根看似普通的石质胡须,实则是一部浓缩的殖民历史与文化抗争史。它的回归,不仅填补了狮身人面像的物理残缺,更标志着文明古国对文化主权的重新掌控,为全球文物追索运动写下了标志性的一笔。

一、被割裂的 “守护者”:胡须的流失与殖民烙印

在吉萨高原的风沙中矗立了 4500 余年的狮身人面像,作为古埃及法老权力与智慧的象征,曾拥有长达 5 米的完整胡须。这并非装饰,而是古埃及文明中 “神性与王权合一” 的重要符号 —— 在古埃及神话中,胡须是太阳神拉的标志,赋予法老沟通神灵的神圣权力。然而,19 世纪的殖民浪潮,无情地割裂了这份神圣与完整。

1817 年,时任英国驻埃及总领事的意大利人乔瓦尼・贝尔佐尼,以 “考古考察” 为名对狮身人面像进行粗暴挖掘。在缺乏保护措施的作业中,他强行剥离了狮身人面像下颌的部分胡须,将其作为 “战利品” 献给大英帝国。这段重达 400 至 500 公斤的文物很快被送入大英博物馆,与罗塞塔石碑等同期掠夺的埃及文物一同展出,成为殖民势力炫耀 “文明优越感” 的道具。

这种掠夺并非个例。从拿破仑远征军 1799 年发现罗塞塔石碑并试图据为己有,到 19 世纪中叶大量埃及古墓被非法挖掘,殖民时期的文物掠夺形成了系统性的文化洗劫。据埃及文物部统计,仅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就有超过 10 万件古埃及文物通过非法贸易、战争掠夺等方式流入欧洲和美洲。这些文物中,既有象征王权的黄金面具,也有记载历史的石碑铭文,更有狮身人面像胡须这样承载宗教意义的文化符号。

大英博物馆对这些文物的 “收藏叙事”,始终回避其殖民掠夺的本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狮身人面像胡须的说明牌上仅标注 “1817 年入藏”,对其来源的描述含糊其辞。这种刻意的历史遮蔽,成为埃及乃至所有文明古国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

二、跨越世纪的追索:从外交博弈到文化抗争

埃及对狮身人面像胡须的追索,几乎贯穿了整个 20 世纪。从 1922 年埃及独立后首次提出文物返还诉求,到 1983 年最终促成回归,这场跨越 61 年的博弈,见证了一个国家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

独立初期的埃及,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文物追索只能在外交框架内缓慢推进。1952 年埃及七月革命后,新政府将文化主权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成立专门的文物追索部门,系统性梳理流失文物清单。但英国方面始终以 “文物保管条件不足”“协议合法有效” 等理由拒绝归还,甚至有英国政客公开表示:“这个先例一旦打开,以后的事就难办了”,担忧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量殖民时期文物被追索。

1982 年成为转折点。时任埃及文化部长胡斯尼・穆巴拉克率团访问英国,在大英博物馆的狮身人面像胡须展柜前,他公开发表演讲:“这根胡须属于吉萨的风沙,属于尼罗河的阳光,属于每一个埃及人。英国保存的不是文物,而是我们被偷走的记忆。” 这番话通过媒体传遍全球,引发国际社会对殖民时期文物问题的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埃及开始运用法律武器与国际舆论双重力量推进追索。一方面,联合伊拉克、印度等同样遭受文物掠夺的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修订,明确殖民时期非法掠夺文物的返还原则;另一方面,通过举办 “流失文物数字展”,用高清影像还原狮身人面像的完整形态,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文物割裂的遗憾。

多重压力下,英国政府最终松口。1983 年 10 月,英埃双方签署文物返还协议,英国承认胡须 “系殖民时期非法获取”,同意无偿归还。当 11 月 3 日胡须抵达开罗时,埃及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数万名民众自发聚集在街头,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文物学家在开箱检查时发现,胡须表面仍留有当年被暴力剥离的凿痕 —— 这道物理伤痕,成为殖民掠夺最直接的物证。

三、回归的启示:从单一文物到文化主权的觉醒

狮身人面像胡须的回归,看似是一件单一文物的 “回家”,实则开启了全球文物追索的新范式。它不仅为埃及后续的文物追索提供了法理与实践依据,更推动了国际社会对 “文物所有权” 的重新认知。

在埃及国内,胡须的回归激发了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政府加大对考古遗址的保护投入,建立全国性文物监测网络,同时新建大埃及博物馆 —— 这座预计容纳 50 万件文物的博物馆,专门开辟了 “回归文物展区”,狮身人面像胡须作为核心展品,其展柜设计成 “伤口愈合” 的造型,象征着文明创伤的修复。据埃及文物部统计,自 1983 年以来,已有超过 3 万件流失文物通过法律追索、国际合作等方式回归祖国,其中包括 2025 年从美国追回的 25 件珍贵文物和从澳大利亚追回的 21 件文物,涵盖石棺、丧葬面具、稀有金币等多种类型。

在国际层面,这一事件冲击了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 “文物保管论”。过去,大英博物馆等机构常以 “发展中国家缺乏保护能力” 为由拒绝归还文物,但埃及通过建立现代化博物馆、培养专业修复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等行动,用事实证明了本国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狮身人面像胡须的回归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与历史属性,更在于其与原生文明的精神联结。正如埃及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所言:“罗塞塔石碑在伦敦展出,看到它的埃及人不足百分之一;而在埃及,它能让每一个孩子读懂自己的历史。”

这种认知转变推动了全球文物返还浪潮。2022 年,埃及民间与学术界再次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罗塞塔石碑,认为其 “是西方对埃及所施文化暴力的象征”;2025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向埃及归还 16 件非法走私文物,承认 “占有来历不明的文物违背文化伦理”。这些进展背后,都能看到狮身人面像胡须回归事件的深远影响。

四、未竟的征途:殖民遗产与文明对话的未来

如今,狮身人面像的胡须被妥善安置在埃及考古博物馆,与它一同展出的,还有记载其流失与回归历程的文献资料。每天,无数游客驻足凝视这根带有凿痕的玄武岩,在它沉默的纹理中,读懂文明的坚韧与抗争。但在这份荣光背后,仍有大量埃及文物漂泊海外 —— 仅大英博物馆就藏有超过 10 万件埃及文物,其中罗塞塔石碑、图坦卡蒙面具残片等核心文物的归还问题,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西方国家对文物返还的抵制,本质上是对殖民遗产的回避。大英博物馆辩称,罗塞塔石碑的移交有 “埃及代表” 签名,但所谓的 “代表” 实为当时跟随英军的奥斯曼帝国将领,并非埃及本土政权的代表。这种偷换概念的辩解,暴露了其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正如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院长莫妮卡・汉纳所言:“殖民时期的不平等协议,不能成为当代占有他国文物的合法依据。”

然而,文物追索并非文明的对抗,而是历史的和解。埃及在追索文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 “对话优先” 原则,通过学术交流、联合展览等方式与西方博物馆建立合作。这种理性态度,既维护了文化主权,又避免了文化对立。2025 年,埃及与大英博物馆达成协议,罗塞塔石碑将在大埃及博物馆进行为期 5 年的借展 —— 这一 “半步回归”,或许正是文明对话的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历史   埃及   胡须   狮身人面像   英国   文物   大英   博物馆   石碑   文化   玄武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