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是三伏天的起始,中医认为,夏季 “阳气浮于外,阴气藏于内”,且 “夏属火,对应心”。初伏养生需紧扣 “养阳、祛湿、养心” 三大核心,结合时节特点和体质差异调整方式。
吃
讲究“清补”
1
祛湿健脾食材优选
推荐食用炒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药、炒白扁豆等药食同源之物,可熬制成杂粮粥或煲汤(如茯苓山药粥、赤小豆冬瓜汤)。
此类食材能健脾利湿,且性质温和,能帮助中老年人调理脾胃运化功能。
2
规避伤脾之物
严格控制生冷食物摄入,如冰饮、冰镇水果等,以免损伤脾阳;减少油炸、甜腻食物,防止助湿生热。
日常饮品可选择温绿豆汤(煮至软烂,少放糖)或陈皮乌梅汤,既能清热解暑,又可健脾开胃。
3
养心安神饮食搭配
夏季 “心主神志”,心火过旺易致心烦失眠。可适当食用莲子、百合、酸枣仁等养心食材,如百合莲子粥。
搭配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起到生津敛汗、养心阴的作用,缓解夏季出汗过多导致的津液耗伤。
养
注重“科学”
关节养护
中老年人关节易受寒湿侵袭,三伏天阳气盛,此时可加强养护。例如膝关节冷痛者,可用生姜片贴敷膝部(足三里、阳陵泉穴附近),外用纱布固定,借助生姜温性散寒通络,每次贴敷 1-2 小时,皮肤敏感者需缩短时间。
呼吸系统养护
呼吸系统慢性病患者,可在三伏天借助阳气温通肺络。慢性咳嗽、气喘患者,在睡前用热水袋温敷背部(肺俞穴区域),温度以不烫皮肤为宜,每次 15 分钟,能起到温肺散寒的作用。
心血管养护
心脑血管功能较弱者,可利用三伏天的阳气疏通血脉。血压偏高、易心慌者,可在上午 10 点左右晒太阳(以背部为主),每次 15 分钟,借助自然界阳气疏通经络,但需避免暴晒,防止中暑。
住
规避“寒邪”
1
通风与温度调节
每日上午 10 点前开窗通风,利用自然穿堂风调节室内温度;午后阳光强烈时,关闭朝南窗户,开启北向窗户,减少热量进入。
使用空调时,温度设定需保持在 26℃以上,避免直吹身体,尤其注意颈肩、腰腹及膝关节等易受寒部位,可搭配轻薄衣物遮挡。
2
作息规律化
保持 “晚睡早起” 的节律,建议晚间 22:30 前入睡,早晨 6:00-7:00 起床,充分顺应自然界阳气的盛衰变化。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可安排 15-30 分钟午休,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同时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但需避免餐后立即入睡,睡前可静坐片刻。
3
规避寒凉侵袭
出汗后不可立即接触冷风或冷水,此时毛孔舒张,寒湿易趁虚而入。应先擦干汗液,休息 10-15 分钟后,再用温水擦拭身体。
夜间睡眠需覆盖轻薄被褥,重点保护腹部,防止脾胃受寒引发腹胀、腹泻。
初伏养生需顺应夏季阳盛阴衰、湿热交织的特点,从起居、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科学调理。老年人身体机能特殊,更应注重细节,温和养护,为整个三伏天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若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