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号探秘人
编辑|2号探秘人
提及张骏祥,很多资深影迷脑海中会迅速浮现出一系列经典作品。
他在导演、编剧领域的成就斐然,为中国影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然而,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交织着人性、情感与时代的沧桑。
让他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
他曾伤害过石挥,导致这位电影天才的悲剧结局。
他的两段婚姻也备受瞩目,两任妻子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那充满传奇与争议的人生。
张骏祥,1910年出生于江苏镇江。
他的爷爷是晚清举人,外公曾任翰林,父亲是秀才且曾赴日本留学。
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张骏祥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自幼聪慧的他,7岁便进入私塾,展现出了过目不忘的本领。
1927年,17岁的他考入北京师范英文系。
次年,他转学至清华西洋文学系。
在清华的校园里,他深受莎士比亚、易卜生和莫里哀等戏剧大师作品的影响。
这些经典作品在他心中种下了戏剧艺术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期间深入研究西方戏剧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1935年,他凭借自身努力争取到一个戏剧专业的留学名额。
并于次年作为公费留学生前往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深造。
在耶鲁,他师从亚历山大・狄英。
那段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世界前沿的戏剧理念和创作方法。
1939年,他获得硕士后毅然回国,投身于国内的文艺事业。
1940-1943 年间,他创作并导演了多部经典话剧。
如《小城故事》《边城故事》《万世师表》等。
其中,《万世师表》描写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命运多舛、寄人篱下。
但仍然能够清贫自守,恪尽职守,收获了无数学生的尊敬与同情的故事。
该剧凭借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演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他导演的话剧,结构严谨、节奏流畅、形象鲜明,舞台各部门配合协调。
1946年,他编导了个人首部电影《还乡日记》,署名袁俊。
影片以抗战胜利后人们返乡的经历为背景。
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与原本人们憧憬的生活大相径庭的故事。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次年,他又编导了《乘龙快婿》。
采用典型的好莱坞喜剧路数——“姊妹易嫁”。
将上海市民文化结合至好莱坞早期喜剧电影叙事模式中。
影片剧情紧凑,戏剧性十分突出。
以强烈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揭露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 “劫收”掠夺的丑恶现实,受到当时进步舆论的注目。
此后,他还导演了多部电影。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表现了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
风格多样,涵盖了历史正剧、战争题材、人物传记等多种类型。
除了导演和编剧的身份,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1959年,为适应上海电影事业的发展,为上海培养电影专业人才。
上海创办了电影专科学校,张骏祥担任校长。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赵丹、孙道临、郑君里、谢晋等都在这里授过课。
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张骏祥的情感生活同样丰富多彩。
他的两任妻子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著名影星白杨。
白杨,原名杨成芳,1920年出生。
她自幼经历坎坷。
11岁时父母双亡。
为了生存和梦想,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演艺圈。
1937年,她因在电影《十字街头》中饰演杨芝瑛一角而声名鹊起。
此后又出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祝福》等多部经典影片。
凭借出色的演技和独特的气质,成为了当时观众心目中的女神。
1945年,他与白杨在重庆相识相恋,并步入了婚姻。
当时,张骏祥是才华横溢的导演,白杨是炙手可热的明星。
两人的结合被视为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备受外界的羡慕和祝福。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
白杨文化程度较低,与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先进的张骏祥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生活中,他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分歧和争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矛盾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
1950年,两人和平离婚。
这段曾经被人看好的婚姻仅仅维持了5年便画上了句号。
尽管离婚,但他们依然是同事,关系也保持着平和。
离婚后的张骏祥,在1951年参加新中国政府派往印度和缅甸的文化代表团期间,与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相识。
周小燕,享有“中国之莺”的美誉。
是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她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在声乐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她的演唱风格独特,嗓音甜美,音域宽广,深受观众的喜爱。
两人相识后,很快便产生了感情。
1952年,两人携手步入了婚姻。
与第一段婚姻不同,他与周小燕在精神层面上更加契合。
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
在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婚后,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就在这幸福时刻,张骏祥干了一件愧疚一辈子的事。
他“逼死”了一个人。
那就是石挥。
石挥,1915年3月2日出生于天津市杨柳青,原名石毓涛。
是津门“八大家”之石家的后代。
不过在他出生时,石家已然衰落。
1957年,他因为执导的《雾海夜航》被列入“右派”名单。
在这场风暴中,曾经的朋友、同事为了自保,纷纷与他划清界限。
甚至列举证据证明他的思想态度不端正。
而张骏祥,他的一篇文章,给了他最为致命的一击。
在那篇文章中,张骏祥指出他脱离领导,破坏抗日话剧活动,反对党的文艺路线,抵触党组织。
这些指控,每一条都将他紧紧束缚。
当时的张骏祥,在影剧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言论无疑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石挥成了众矢之的。
他这个“话剧皇帝”,在一夜之间跌落谷底。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指责,他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绝望。
他无法理解,曾经的同事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
他试图为自己辩解。
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根本无人理会。
这些无端地指控,不仅摧毁了他的事业,更让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
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最终选择了以跳江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张骏祥对石挥的伤害,成为了他人生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而命运似乎也有着自己的安排。
在后来的特殊历史时期,张骏祥也未能幸免,遭受了残酷的批判。
1966年,他被打成“走资派”。
他的妻子周小燕也受到牵连,两人双双被停职。
曾经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同事,在这个时候也纷纷为了自保,与他划清界限。
甚至像当初对待石挥一样,发文揭发他,给他安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
他被关进了少管所监狱,这一关就是两年之久。
在狱中,他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他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过去,回忆着那些曾经的辉煌与错误。
两年的牢狱生活,让张骏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他出狱时,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白发苍苍、满脸沧桑的老人。
张骏祥和石挥,这两位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而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也将成为人们反思历史、思考人性的重要素材。
希望我们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珍惜当下,坚守正义和良知,让悲剧不再重演!
看完记得关注(@2号探秘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参考资料:
记一代名家张骏祥:这样一张耶鲁文凭. 清华校友总会
一个“稀有表演艺术家”的殒落. 新浪网.
电影才子张骏祥. 中华数字书苑.
新刊 | 田本相:话说话剧“皇帝”石挥. 中读网.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