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上五年级,书包比我还沉,作业写到十点是常事,哪有时间读课外书?”“学校推荐的《小王子》《城南旧事》,孩子翻两页就扔一边,倒是刷短视频能坐俩小时……”最近,郑州某小学家长群里,关于“孩子阅读量”的讨论炸开了锅。
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国家早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要求——参考全国及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郑州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需完成至少40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郑州娃的实际阅读情况如何?家长又该如何帮孩子“补上”这道成长必修课?
4000万字,听起来像天文数字。换个更直观的说法:如果一本书平均10万字(相当于小学中高年级一本厚课外书的体量),九年需要读400本;平摊到每年,要读45本左右;按一周7天算,差不多每周要读1本。
“每周一本?我家娃现在一个月能读完两本就谢天谢地了!”郑州金水区一位四年级家长李女士翻出孩子的书架苦笑:上面摆着《笑猫日记》《昆虫记》等学校推荐书目,但多数书脊崭新,“不是不想让他读,实在是时间不够——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放学,回家写作业到9点半,周末还要上数学、英语、钢琴班……”
更扎心的是,这还是“理想状态”。据郑州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抽样调查,郑州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不足20分钟,初中生不足15分钟;能坚持每周读完1本书的学生,仅占18%。多数孩子的实际阅读量,只达到了“达标线”的1/3。
“我们班50个孩子,能说出3本以上课外书名的不到20个。”郑州中原区某小学班主任王老师坦言,“很多孩子连课本外的短篇故事都读不利索,写作文全靠套模板。”
为什么孩子不爱读书了?答案藏在他们的生活里。
郑州家长陈先生的手机里存着儿子的时间记录:放学路上刷15分钟短视频,写完作业后打20分钟游戏,睡前还要看半小时动漫。“不是我们不管,是这些电子设备太‘会来事儿’。”陈先生叹气,“短视频里全是夸张的音效、反转的剧情,孩子哪里坐得住翻两页书?”
数据显示,郑州0-15岁儿童日均屏幕使用时间达2.8小时,其中短视频占比超40%。当孩子习惯了“15秒一个笑点”“3分钟一个高潮”的刺激,再面对需要耐心品味的文字时,自然觉得“枯燥”“没意思”。
更关键的是,很多家长自己也成了“手机家长”——饭后刷朋友圈、睡前看剧,却要求孩子“去看书”。“孩子会模仿啊!”郑州教育专家刘老师指出,“如果家里连本书都找不到,父母从不捧着书读,凭什么要求孩子爱上阅读?”
“不就是多认几个字吗?至于这么紧张?”常有家长这样质疑。但在郑州重点中学任教20年的张老师看来,阅读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力、思考力和抗挫力。
她带过的毕业生里,有两个典型案例:
一个是男生小宇,小学时沉迷游戏,语文成绩总在及格线徘徊。初中后,妈妈强制他每天读30分钟书,从《明朝那些事儿》到《人类简史》,三年读了200多本书。中考时,小宇语文考了118分(满分120),作文还被当成范文全校传阅。“他的理解能力、逻辑表达,明显比同龄人强一截。”
另一个是女生朵朵,从小爱读文学类书籍,但理科成绩一般。高中时,她通过阅读科普类书籍(如《时间的秩序》《上帝掷骰子吗?》),逐渐对物理产生兴趣,最终以全省前50名的成绩考入中科大。“阅读教会她‘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更重要的是,文字阅读能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当孩子读《西游记》时,会思考“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读《平凡的世界》时,会共情孙少安的挣扎与坚持。这些思考,是短视频“填鸭式”输入无法给予的。
“现在很多孩子‘空心化’,写作文没内容,遇事没主见,根源就是阅读量不足。”郑州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周老师说,“精神世界贫瘠的孩子,就像没有根的树,风一吹就倒。”
“我们知道阅读重要,但孩子就是不配合,咋办?”别急,郑州不少家长已经摸索出实用经验:
1. 把“要你读”变成“一起读”
金水区家长林女士的做法是“家庭阅读日”:每周六晚7点,全家关掉手机,窝在沙发上各读各的书。她会故意“晒”自己的阅读笔记:“我今天看了《苏东坡传》,原来他被贬还能发明东坡肉,太有意思了!”孩子耳濡目染,慢慢从“陪读”变成“主动读”。
2. 选对书,比“逼”更重要
“别一上来就塞《四大名著》,孩子不感兴趣只会更抵触。”中原区家长陈女士分享,“我儿子喜欢恐龙,我就先买《恐龙大陆》《神奇校车·恐龙谷探险》;后来他迷上宇宙,又买了《给少年的地理书》《宇宙简史》。现在他主动要求读《时间简史》儿童版。”从兴趣切入,再延伸到经典,是很多“阅读逆袭”家庭的共同经验。
3. 用“输出”倒逼“输入”
管城区某小学的“阅读存折”活动很受欢迎:孩子每读完一本书,就写几句感想、画张插图,存进班级“阅读银行”。积累到一定“金额”,能兑换“图书管理员”“故事大王”等荣誉。“孩子为了‘存更多钱’,会主动挑书、认真读,还会和同学讨论。”班主任赵老师说,“输出的过程,其实是把书读进心里的过程。”
九年4000万字,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营养剂”。它或许不能直接提高数学分数,却能让孩子在未来的挫折中多一分从容,在人生的选择前多一分清醒,在平凡的日子里多一分诗意。
郑州的家长们,不妨放下焦虑,从今晚开始:关掉电视,收走手机,和孩子一起捧起一本书。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坐不住的“小皮猴”,也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眼里闪着光。
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都藏在一页页翻动的书里。#亲子沟通技巧#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