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北京西站,光线透过玻璃洒在候车大厅的地面上,人潮流动。在脚步与播报声之间,热闹的主题市集和舞台映入眼帘,色彩与声响在空间里流转,匆忙的脚步因好奇而放慢,目光被氛围牵引。

10月27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2025河北文旅京津宣传推广周”在北京西站启幕。游客短暂的驻足里,仿佛先行触碰到了燕赵大地的轮廓。山水与人文在展区间铺陈,候车的片刻,也成了与河北风物的一次不期而遇。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程车票的距离,便可抵达河北的山海、园林与街巷。太行山的雄浑、渤海的苍茫、古运河的流响,以及街头巷尾热气腾腾的板面香气,都在讲述这片土地的丰富与厚重,包容着岁月与故事,自有其韵味。


冷风从西北卷来,带着高原的干燥与冷峻;渤海的浪拍打海岸,送来一丝湿润。河北,就生长在这股风与浪之间。
河北不是那种因为某个独特标签而“一鸣惊人”的地方,它的底色,恰恰在于“万象俱备”。这里是全国地形地貌最全的省份,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湖泊……几乎你能想到的地貌都能在这里找到。
太行山脉屹立在西部,燕山守护着北方,坝上草原辽阔开阔,白洋淀又以水乡的柔美而闻名。雄浑与灵动、粗粝与温润,在同一片土地上并存。

这样的地理条件塑造了多元的自然景观,也塑造了城市性格的多样。山间的城市带着坚毅与担当,平原上的城市则更开阔与务实,在沿海的渤海湾,人们的生活又带着一丝机敏与灵巧。河北不像江南那样自带风雅,也不像西北那样以粗犷取胜,它的气质更内敛,却因这种内敛而能容纳更多。

也正因此,河北难以被单一的词语定义。它兼收山海、古今与城乡,丰富而复杂。你可以在石家庄的街头看到现代艺术装置,也能在曲阳的小巷里遇见石雕匠人的雕刻工具。既能承载雄浑,也能涌动灵气。

正因为地貌的多样、气质的包容,河北所扮演的角色,也注定不止一种。河北的版图,就像一只伸展的手臂,环抱京津,伸向渤海。它的存在,从很早开始,就是联通南北、贯穿东西的要道。
在古代,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江南的米粮源源不断地运往京畿,太行八陉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也是沟通山脉两侧经济文化之途,南来北往、车马喧闹。而长城内外,商旅往来,走出了无数故事,见证了河北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现代,河北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依然是交通网络里不可或缺的节点。纵横的铁轨与高速,把这里织成一张大网,连接南北,贯通东西。487公里的海岸线上,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以及黄骅港自北向南依次排开,连通世界,汽笛声与千年前的漕船水响相互呼应。

河北把京津揽入怀中,又把华北、东北、中原与沿海紧紧连成一体。它既是内陆的枢纽,也是面向大海的门户,山与海在此相遇,古与今在此交汇。

河北,不止在地理格局里承担着连接的角色,在味觉版图上,同样是一处“会合之地”,外来的风味在这里落脚、生根,渐渐染上了本地的性格。石家庄极具代表性的美食,便是一碗“安徽牛肉板面”。它并非生于斯土,却因“火车”的轨迹,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安徽太和人北上打工,石家庄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重要的铁路枢纽。伴随行李、乡音一同带来的还有那碗叫做“太和羊肉板面”的地方小吃。羊肉的热烈、面条的筋道,原本属于皖北大地的风味,就这样在石家庄落下了根。

然而,真正让它融入这座城市的是一场“水土适应”。石家庄人把羊肉换成牛肉,让味道更贴合北方人口味,于是有了如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安徽牛肉板面”。石家庄人喊它“板儿面”,一声亲昵里已没有外来与本地的界限。
曾经三块钱一碗的板面,是学生的夜宵、工人的午餐、白领的加班餐。热气腾腾的碗面,不只是果腹的快餐,更是一座正在生长的城市,对所有来此打拼之人的安慰。

这份安徽出身、河北口味的“矛盾”美食,恰恰成就了它的独特。它既是“火车拉来的美食”,也是石家庄人最日常的乡愁。几十年过去,牛肉的味道里,早已浸满了这座城市的热闹与坚韧。

从山川到海岸,从古道到运河,再到一碗热气腾腾的板面,河北没有单一的标签,却在山海相依、南北往来的脉络里,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底色。那是历史与现实叠合的纵深,是交通与人群交织的轨迹,也是生活与味觉里最日常的安慰。
或许正因如此,河北的丰富与包容,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它既能让人仰望雄浑的太行与苍茫的渤海,也能让人俯身于街头的一碗面里,感受到人与土地之间最直接的温情。这样的河北,不需定义,万千气象已将它塑造成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所在。
来源:文旅中国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