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配再当对手!中国制造反杀,神话时代彻底终结

曾经靠家电和半导体征服全球的日本制造,如今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多个领域节节败退。而中国制造则悄然完成逆袭。

十年前,日本制造还是品质与创新的代名词,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成为社会现象。而今天,红旗汽车在日本大阪开设专卖店,中国电动车驶入日本街头,海尔、美的等中国品牌收购日本家电业务。

这一场制造业王座更替的戏剧,正在两个亚洲邻国之间真实上演。

日本制造,辉煌不再

2016年,日本制造业开始显现衰败迹象。当时,新华社一篇分析文章直指日本企业文化僵固、创新脱离市场等内部问题。

日本制造业曾凭借其独特的管理模式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走在世界前列。但曾经带来成功的因素,逐渐成为固步自封的根源。

过度执着于细节和品质,令日本制造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成本竞争要求。

随后几年,日本制造业丑闻频发。神户制钢所数据造假、高田气囊召回事件、东芝财务造假等丑闻接连爆发,动摇日本制造的信誉基础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制造业企业为寻求更低成本将生产基地外迁,研发与生产分离,创新部门难以把握市场需求变化。

日本社会的人口结构问题也加剧制造业困境。老龄化导致创业氛围消失,产业活力下降。年轻人更趋向当“上班族”,创新热情减退。

日本产业崩溃前存在一个惊人规律:产业大合并

2010年,富士通和东芝合并手机业务。功能机时代曾垄断全球一半份额的日本手机产业,如今几乎销声匿迹。

2012年,索尼、东芝、日立合并显示面板业务。到去年,日本显示面板的全球份额只剩下2.3%,而其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球95%的出货量。

2019年,日本最大船企今治造船和第二大船企日联JMU合并造船业务。四年后,新合并的船企在全球排名中难以进入前五,日本造船业全球份额从50%跌至2.8%。

日本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在七八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功。但90年代后,随着芯片小型化技术突破,制造业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日本企业固执坚守全产业链模式,而西方企业选择零部件外包,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一旦关键零部件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终端产品销售,失去市场份额很难重新夺回。

索尼原CEO出井伸之在《人生的经营》一书中指出,日本制造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无法从制造神话中摆脱出来,无法与IT技术很好融合。

传统制造业时代由企业主导,技术推动市场。而网络时代是市场主导,企业需倾听用户需求。日本制造企业仍执拗于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跌入“创新陷阱”。

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汤之上隆在其著作《失去的制造业》中提到,日本电子信息产品过度追求精益求精。企业投入大量资源提升品质和技术深度,导致成本高、周期长,超过市场所需。

日本企业还存在“官僚依存症”。过去将经济发展归功于通商产业省的指导,一些企业几乎将经营管理全部抛给政府部门,缺乏自主挑战精神。

日本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停留在“防守”阶段,只是通过数字化变革现有业务流程。这种防守型数字化无法创造新事物。

中国制造的崛起

就在日本制造陷入困境的同时,中国制造业悄然崛起。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汽车出口历史性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高端品牌汽车“红旗”已在日本大阪开设首家专卖店,并计划在日本销售电动车。日本一些物流公司开始引入中国制造的电动货车。

家电领域,中国制造也在席卷日本市场。东芝公司将电视业务出售给海信集团,松下将电视生产外包给中企。曾经,日本家电是全球高品质的代名词,如今日企相继把家电业务出售给中企。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得益于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用半个世纪时间建立起从重工业到轻工业的完备工业制造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原生动力。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状况持续恶化。

今年8月,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7,连续两个月位于50荣枯线以下,表明制造业继续处于收缩状态。由于市场状况低迷,新订单量继续下降,海外新订单下降速度为2024年3月以来最快。

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日本制造业经常利润同比减少11.5%,连续2个季度减少。受美国高关税政策影响,汽车等运输用机械利润大幅下滑29.7%。

美国4月对日本进口车加征25%关税,加上原有的2.5%,税率达27.5%。虽然日美在7月就将汽车关税下调至15%达成协议,但尚未落实。

日产汽车2024财年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为1999年以来最严重亏损。日产宣布在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汽车工厂,将产能从350万辆降至250万辆。

日产汽车表示,美国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给该公司带来4500亿日元的负面影响。

日本企业的艰难自救

面对严峻形势,日本企业展开艰难自救。

日产汽车推出“Re:Nissan”经营重建计划,旨在通过大幅削减成本、重新定义战略和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来提升盈利能力。日产计划到2026财年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其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各削减2500亿日元。

日产还将更新开发流程,降低工程成本和复杂性,将主要全球车型的开发时间大幅缩短至37个月,后续车型开发时间缩短至30个月。在中国市场,日产中国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内,保持“中国节奏”。

日产还积极扩大“朋友圈”,与华为、Momenta、高德地图、百度、科大讯飞等中国高新科技企业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智能化领域展开合作。

日本制造业企业正在调整市场战略。日产将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中东、墨西哥定位为主要市场,并实施差异化策略。在美国,日产将增加混动车领域的“存在感”;在中国,日产将投放多款新能源车型,并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

中国制造业的进步体现在多个领域。

在造船业方面,2024年上半年,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关键指标上断崖式领先,分别占全球市场55%、74.7%和58.9%的份额。

在大飞机产业,国产大飞机C919已成功实现商业飞行,订单超过1200架。中国首款洲际客机C929正在研制,续航里程达12000公里,有望在2030年前首飞。

在装备制造领域,水下机器人、无人机以及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手机、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均居全球首位。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也表现突出。2023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高速生产,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大幅增长。

未来格局的展望

日本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野木森稔认为,中国在产品制造方面有优势,但很多零件是日本制造的。日本品牌逐渐消失令人遗憾,但零件制造也是激活日本技术发展的一种方式。

日本制造业仍有一定竞争力,特别是在尖端领域有优势。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离开了终端消费市场,但它们是主动抽身,转型至需要更高技术门槛且竞争不激烈的商用市场。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正在成为整个东亚新的生产制造中心,东亚正在形成一个共同的制造业中心。这打破日本主导的“东亚雁型模式”,形成新的“平轴互动”模式。

美国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形成联合冲击,对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造成压力。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可能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德国和日本需要向更高端技术升级,否则可能面临长期经济低迷。

回头看,日本制造衰落的种子早在辉煌时期就已埋下。固守全产业链模式、过度追求技术完美、忽视市场需求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日本制造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而中国制造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转型,逐步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日本所不具备的优势。

日本制造业仍将在特定领域保持竞争力,但整体而言,日本制造已难以与中国制造全面抗衡。制造业的神话时代正在终结,新的格局已经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日本   对手   神话   时代   制造业   中国   汽车   企业   领域   家电   全球   市场   东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