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这么火,我能到机器人里面当“韭菜”么?

“2025,老梨认真思考的第 4篇”


引言

现在港股上市有多火?就在一周前的某一天,有6家公司同时敲钟,据说当时港交所的钟都不够用了。

我现在朋友群里很多伙计在打听大A上市公司IR的电话,想参与这些上市公司的锚定。

大家仔细去看这些港股挂网的公司会发现,现在在科技行业上市的公司,大多数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汽车智能化,另外一个就是机器人。诶?这就掉我碗里去了。

所以,这期我们聊什么呢?就着港股上市的热度,我们盘一下机器人,看看能不能去这些机器人公司里面当“韭菜”。

当然,为了防止被盘,我们这期聊的机器人,主要是移动机器人,比如极智嘉、中鼎智能、海康机器的移动机器人业务等等。

那如果大家问题不大,一键三连,系好安全带,现在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

移动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自主移动的机器人。这种移动能力能在实际场景中产生价值,比如在仓储领域的搬运或分拣环节。正如极智嘉在招股书中提到的 “货到人的解决方案”,便是由移动机器人扛着货架、货箱或者托盘,运到人的身边。

相比于传统的人工仓库,移动机器人可以在卸货、存储、拣选等环节,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比人有性价比。

其实,移动机器人不只能应用到仓储,还能应用到其他行业,比如中鼎智能在其港股挂网的招股书中介绍,自己的移动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比如动力电池或者光伏组件公司。

所以移动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类似,只要你足够努力找行业细分,你总能拿个第一,比如AMR解决方案第一,仓储解决方案第一,新能源解决方案第一等等。当然,我这里是开个玩笑。

真正要说明的是,正是由于移动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和场景极为多元,才使得其产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比如海康机器的招股意向书中说,海康的移动机器人有4大产品线,45个产品系列,1300余个产品型号,这是海康机器2023年9月底的数据,说不定现在海康移动机器人的产品型号可能都突破2000个了。

当然,这不是在不同行业中呈现多元化,在同一个行业的不同公司,所需要的产品也是不太一样的,就像兰剑智能招股说明书中说,对于仓储解决方案应用到的硬件,通常是“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化”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不用解释,柔性化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定制生产。

因为需要的产品多种多样,就让移动机器人这门生意,呈现两个比较典型的生意特点。产品多,就需要不停的研发,而且这种研发的投入往往是线性的。当然,这里的研发并不一定是新技术的研发了。

其实换种方式解释会更清楚:两条曲线,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新技术,或者说两个技术周期。前一个技术是 AGV(需要引导线的移动机器人),后一个技术是 AMR(自己会画线的机器人)。

在每一个技术周期内,公司都需要不停地研发新产品,可能新产品的样式、又或者是新产品的规格。比如在AGV的技术周期内,不同行业、企业、场景需要的AGV小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研发不同款式的 AGV 小车。这样就导致了在一个技术周期内,研发的投入往往是线性的。所谓的线性,就是长期和收入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

就拿兰剑智能、海康机器人等移动机器人公司来说,对比它们的研发投入与收入变化会发现,两者的占比变化相对稳定。当然,这里用的是最近几年的数据,前几年的数据之所以没采用,是因为那时候企业正专注于底层技术的研发。

自然,极智嘉也没法用,因为AMR也是刚推出没几年的新产品。其实,这就和海康威视有点像,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解决方案提供的研发投入和收入变化图做对比会发现,即使像安防这种成熟的行业,研发投入基本上也是线性的。

但这又和宁德时代可能不太类似,电池的技术迭代时间比较长,在电池的一个技术周期内,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可能是逐渐下降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动力电池是弱定制化的,同一车企或者同一平台,更希望动力电池的标准化。

因为产品多嘛,产品多不但会导致研发投入线性,也会导致销售和售后投入的线性,简单点说,就是销售售后的投入和收入规模保持同步,占比也相对稳定。

这个道理就比较简单了,因为需求多元,那在一个技术周期内研发会导致产品更多元,就像海康机器2023年9月底的时候就有1300多个型号的移动机器人。

产品多,那么客户在使用移动机器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选择多样且售后需要的配件多样。那需要的销售人员、技术咨询人员、售后服务人员随着收入规模的增加也会增加,那销售管理费自然是线性的。

比如,我们统计了不同仓储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销售管理费占比后发现,即便业务已经成熟,销售管理费占比依然不低。

所以移动机器人这门生意,有啥特点?研发投入和销售管理费是线性的。简单理解就是,规模越大,研发费用、销售管理费也同比例变大。

哎~这不就是海康威视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之前的视频会研究海康威视的原因。

当然,这里插一个题外话,如果你在机构,比如在私募机构或者卖方,那你在做某家公司的研究时,肯定得做财务预测表吧,那如果要预测利润,肯定要预测费用,比如研发费用、销售管理费等。多数时候,都是假设费用和收入保持同比例的关系,这也叫线性外推。

各位朋友,有没有想过,之所以在预测利润表的时候线性外推,可能的原因并不是这些公司本来是线性的,而是之前在大A上市的公司多数是线性的,比如你去看看大A的很多上市公司,多数都是做B端生意或者解决方案的。也就是说线性外推预测利润,可能并不是本来业务就是这样的,而是历史经验导致的。

那现在,主流的新上市公司主要是硬科技或者产品类的公司,线性外推预测利润的方式,是否还好用呢?就得打个问号了,就像电池厂商,如果新技术周期没到的话,在一个技术周期内,研发费用占比可能是下降的哦。

基于如此的生意特点,移动机器人生意的竞争壁垒和竞争优势,也就非常明显了。

因为研发、销售管理费用都是线性的,研发、销售管理费和收入规模呈现一定的比例,那就相当于,研发、销售管理费越多的时候,规模越大,规模越大的时候,研发、销售管理费也就越多。说人话就是,钱越多,投入越大,投入越大,赚的钱就越多,这不套娃了么,其实这也叫飞轮效应。

所以,移动机器人,特别是做B端移动机器人项目的公司,竞争优势是啥呢?产品和技术迭代形成的规模!

比如,我们在海康威视那期举的例子“安防三巨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和宇视科技,为什么宇视科技干不过海康威视?

财务中体现的很明显,宇视科技的毛利率差不多,但因为收入规模差距大,导致宇视科技的销售管理费和研发费占比较大,利润相比于海康威视低。

大华股份上市时间比海康威视早,同样的,上市再融资的频次也比海康威视多,再融资的钱干嘛用,弥补和海康威视的差距,逐渐投入到了产品线研发中去了。

所以,宇视科技、大华股份和海康威视的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规模。那这个行业就是个强者恒强的行业。

我们再聊聊宁德时代,电池行业和这种行业的竞争优势不大一样。电池技术更新迭代时间长,技术迭代的速度慢,那相比于移动机器人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产品、技术迭代反而不能成为竞争壁垒和竞争优势。

知道了移动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优势,再去判断要不要去里面当“韭菜”,就变得简单咯。

还是老一套,判断要不要进去当“韭菜”,核心是找到当前移动机器人这个行业或者某一家公司当前处于什么阶段,再根据阶段,制定是否当“韭菜”,以及怎么当“韭菜”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变化可以用两条线来体现,这里的盈利能力可以理解为每股收益。盈利能力变化不同的原因在于竞争,移动机器人这个行业自然是有竞争的,其盈利变化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

不过,前面章节提到,移动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会因规模效应形成竞争优势,因此龙头的盈利能力变化可能与整个行业不同,其变化特征有自身规律。这与上一期提到的宁德时代作为龙头的盈利变化情况不同。

比如,宁德时代那期提到的盈利变化中,龙头(宁德时代)与行业平均的盈利差距在某个阶段会逐渐缩小;而移动机器人龙头与行业平均的盈利差距,在对应阶段则会逐渐扩大。

至于原因嘛,我们在生意模式和竞争壁垒的章节说过,产品迭代带来的规模会导致移动机器人公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比如海康威视,但对于电池厂来说,技术迭代和产品迭代比较慢,自然差距会越来越小。

不过,这不代表宁德时代不能在一段时间内碾压竞争对手,只是时间越长,越不利。

其实,移动机器人龙头的盈利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某个阶段先上升、后平稳;另一种是在该阶段直接进入平稳期。差异的关键在于这个阶段是否还有市场空间

若有市场空间,会呈现前一种情况;若没有市场空间,则呈现后一种情况。

那,有了这两种关于移动机器人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图后,接下来就要判断,当前移动机器人处于哪个区间或者阶段。

我这里有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关于移动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预测,一组数据是移动机器人和相关产业的竞争格局。

按照极智嘉招股说明书的披露,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2024年差不多4700亿人民币的市场,预测到2029年能达到8000亿人民币的市场。

当然,市场规模预测并不是极智嘉预测的,而是极智嘉找的咨询公司。如果按照极智嘉披露的第三方数据的话,那移动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的空间还是极大的,所以,移动机器人所处的阶段应该在这个区间。

但是,我找了另外一些数据,按理来说,移动机器人一部分市场相当于叉车,按照一家证券公司的数据,叉车在2024年的市场规模约为1838亿人民币,未来增长率不大,目测叉车的天花板约在2000-3000亿,可能哈,叉车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移动机器人。

所以,我又找了找上一个技术周期的AGV小车的市场规模,按照另外一家咨询机构的数据。全球AGV小车的市场规模是50亿美金,未来虽然有增长空间,但增长率在过去几年逐渐是下降的。

那如果结合这些信息,还是无法判断移动机器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验证,比如移动机器人的竞争格局。

我在海康机器的招股书中找到了移动机器人的市场份额情况,按照海康机器人的披露,它移动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在2023年时是不超过20%的。

极智嘉也披露了一组数据,全球AMR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是这样的,排名第一的收入28亿元,占比7.2%,其中对于第一的描述:公司A成立于2016年,是机器视觉及移动机器人的全球领导者,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子公司。那这家深交所上市公司恐怕说的是海康威视,而公司A怕是海康机器人(只是推测) 。

其实,按照如此分散的市场格局,我们还是看不出来处于哪个阶段,但能判断大概率不是处于平稳期,基本上处于成长期,即市场有空间但不知道多大,且竞争格局不清晰。

那知道了处于哪个阶段,再去判断要不要去当“韭菜”,那就更简单了。

一般来说,一个行业或者一家公司的盈利变化图可以分为三段,我们给这三个阶段起个名字,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

对于阶段一,要不要进去当韭菜,那就要判断盈利向上的空间有多大,判断向上空间的指标往往是渗透率,比如阶段一的顶部可以是渗透率达到50%,谨慎一点也可以是渗透率达到30%。

对于阶段二和阶段三,那就是估值,因为龙头的竞争优势已经体现出来了,盈利能力向上或者稳定,是否要进去当韭菜,要看价格便宜不便宜。

不过,按照我们上一节的分析,当前移动机器人行业所处的区间可能是阶段一,也可能不是阶段一,但是大概率没有到阶段二。

那韭菜的策略就变成了两种,我直接当韭菜,搏一个阶段一,或者我等到阶段二快到了的时候,再去当韭菜。

如果朋友们选择直接进去搏个阶段一,我觉得那你肯定很有钱,因为你都不知道谁能赢,你做的是个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起码得有点钱吧。

如果是我的话,我偏向于等,因为我没有钱,我参与阶段二,能较大概率减少我的损失。如果你的策略和我的策略一样,都是等到阶段二当韭菜的话,那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就是谁有可能在这个阶段胜出。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也想过怎么去判断谁能胜出,比如现在谁做的最好,或者谁更有钱,能更有能力投入到产品和技术迭代的研发当中。但是,我想了想,小时候胖不是胖,至于谁能获胜,压根不是我能确定的事。

而我能确定的是,当市场集中,竞争格局逐渐清晰的时候,拥有更多市场份额的那家公司,最有可能成为龙头。

因为当前移动机器人所处的阶段可能在阶段一和阶段二之间,所以,我打算在阶段二当韭菜,那什么节点能到阶段二,我需要关注一个指标,移动机器人的市场格局,市场格局越清晰,排名越靠前的公司,越有可能成为进入阶段二的龙头、那只有,等待和观察。

不过哈,等待和观察也可能错过机会,万一移动机器人的空间不大呢,当市场竞争格局清晰的时候,已经没有市场空间了呢。那这钱就不该我赚,我捡捡钢镚就行,赚大钱的机会就应该你赚。毕竟,对我来说,亏钱比错过更让我难受。

结尾

内容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按照常理,我应该抒发下对这个行业的期盼和寄语。但本期视频,我不打算发表感言了。我想最后聊一聊,某个小小的认知。

我最近看到了智元机器人的稚晖君的采访,在采访中,稚晖君说了这么一些话,总结来说,知识都是互通的。

其实,在研究移动机器人之前,我上面两期,一期是海康威视,一期是宁德时代。我本来还想研究三一重工的。有很多小伙伴问,为什么你研究机器人,要研究海康威视、宁德时代和三一重工。可能这期视频或许能给出答案。

作为一个外部韭菜,在技术上,我们绝对不如搞研发的。在公司业务上,我们绝对不如公司的内部人员。但最终获利的,可能就是这些懂得不是最多的人。

因为投资是玄学,也是科学,本质上是关于概率和人心的游戏。你或许只需要知道获利的概率大小,以及你自己要不要参与,就可以了。

毕竟,知识是互通的,可以大概率帮你知道获利的概率大小,而你的性格决定了你要不要参与。

这期节目就到这了,如果朋友们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分享、推荐!

我是老梨,我们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科技   机器人   韭菜   阶段   线性   行业   宁德   公司   技术   管理费   机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