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面包松软香甜,还能夹火腿、抹果酱,可咱们中国人却偏偏爱吃白花花的馒头?超市里一袋切片吐司卖得不便宜,但街角那家老面馒头五毛一个,还排长队。
要说口感,面包带着奶香和黄油味,闻着都馋人;可咱家饭桌上,一盘炒菜配上刚出锅的馒头,照样吃得满头冒汗、浑身舒坦。面包比馒头好吃,为什么中国人不做面包反而要做馒头?
别看现在面包遍地都是,其实它压根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吃法。小麦虽然早在四千多年前就传入了黄河流域,但它最初可不是用来做面包的。
那时候的技术根本搞不定发酵这事儿。野生酵母飘在空气里,哪那么容易抓得住?而且烤炉这种东西,在农耕社会可是稀罕物。古人做饭靠的是灶台和蒸笼,火源有限,燃料金贵,谁家舍得拿木头去烧个烤箱?
相比之下,蒸,才是最省柴、最稳妥的办法。把面团揉好,放进笼屉一蒸,熟得快、不糊底、还不用翻面,连锅巴都不用刮。就这么着,蒸出来的馒头慢慢成了主食里的“扛把子”。
那欧洲人怎么就能吃上面包呢?人家也不是一开始就吃面包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他们也用陶罐埋在火堆里烤饼,叫“扁平面包”。后来有了公共烤炉,城市居民才逐渐普及了烘烤主食。
可中国不一样,自古就是小农经济,家家户户分散居住,建个专用烤炉根本不现实。再说咱这片土地种小麦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北方旱区,水资源紧张,燃料更是稀缺。在这种环境下,蒸制这种用水传热的方式,比干烤高效多了。
水一烧开,蒸汽往上走,一层层笼屉都能均匀受热,一次能蒸好几十个馒头,效率高还节能。这可不是随便选的,是实打实用生活经验试出来的最优解。
中国的地下水普遍偏硬,钙镁离子含量高,直接用来和面,容易让面筋变紧,做出的面包又干又柴。而欧洲很多地方水源偏软,更适合制作需要延展性的欧式面包。
传统面包依赖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来蓬松组织,可老祖先们哪知道啥叫酵母菌?直到近代微生物学发展起来,人们才明白发酵原理。但在没有科学认知的年代,中国人愣是用“老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老面,就是上次发面留下来的面团,里面自带天然酵母和乳酸菌。用它来引出发酵,不仅能起发,还能带出一股子独特的微酸香味,蒸出来特别有嚼劲。
这种“留种式”的发酵法,跟咱们农业社会留种子的习惯如出一辙,是一种深植于生活方式中的智慧。
中国人吃饭讲究“热乎”“实在”,一顿饭要有汤有菜有主食,主食的作用不是当配角,而是顶饱、下饭。馒头白白胖胖,口感温和,既能吸油又能蘸汤,炒菜剩下的汤汁往馒头上一浇,那叫一个香!
相比之下,甜面包自带风味,搭配咸菜或大鱼大肉反而容易串味。而且中式菜肴多以高温爆炒为主,味道浓重,如果配上奶香浓郁的面包,反倒显得不搭。久而久之,饮食习惯就形成了固定搭配:南方米饭配菜,北方馒头配菜,各得其所。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