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利好,涨价!存储芯片要主升浪?空仓满仓看(附股票名单)

如果你在过去一年关注半导体,大概率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存储芯片,正悄悄走出长达三年的下行期。

这是小猎豹周末复盘很大的感受。

因为2022到2023年,是存储行业的不景气,需求疲软、库存高企、价格跌跌不休,整个产业链承压。

那时候,市场共识是:存储仍是周期股,波动大,难言长期价值。

但到了2024年底,风向开始变化。

再到2025年,这种变化不再是信号,而是事实。

根据CFM闪存市场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NAND Flash价格指数上涨9.2%,DRAM则上涨47.7%。

这不是某个月的数据,而是连续多个季度的温和但持续的修复。

更关键的是,这一轮回暖的底层逻辑,或许和过去有所不同。

蹭着现在周末,笔者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一下存储芯片当下的投资,主要从需求结构的迁移、供给端的理性收缩、以及国产厂商的结构性机会


一、需求变了

过去,存储芯片的周期高度依赖智能手机和PC的出货量。

每当苹果发新机,或者PC厂商促销,市场就会迎来一波补库存。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需求波动大,终端稍微多订一点,渠道就囤货,结果一转头就是库存积压。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数据中心(IDC),尤其是用于AI训练和推理的服务器集群,正在成为存储需求的“压舱石”。

一台AI服务器所需的DRAM容量,动辄数百GB,远超普通PC。

更重要的是,这类采购往往由大型云厂商主导,计划性强、持续性高,不像消费电子那样“一阵风”。

据公开财报整理,北美几家主要云服务商2025年的资本支出同比增幅超过50%,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服务器扩容。

这些服务器不仅需要更多NAND做高速存储,也需要更高带宽的DRAM支持模型运行。

结果就是,企业级存储订单变得稳定而强劲。

与此同时,传统消费端也在回暖。

随着经济环境改善,手机、PC进入换机周期,中低端市场的DDR4、eMMC等产品需求回升。

有趣的是,由于上游厂商已减少这类产品的产能投放,导致部分成熟制程出现供应偏紧,甚至出现了DDR4价格阶段性高于DDR5,这在过去几乎不可想象。

需求端的“双轮驱动”格局或许正在形成:一边是AI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一边是消费电子的周期性复苏。

前者提供相对稳定性,后者放大弹性。

二、供给端,开始“挑订单”

如果说需求的变化是外因,那供给端的调整则是这一轮周期得以持续的关键内因。

全球DRAM市场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主导,合计份额超过70%。

2025年上半年,这三家公司不约而同地执行了10%~15%的产能调控,并逐步退出DDR4、LPDDR4X等低毛利产品线。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把产能留给更高价值的产品,比如HBM、GDDR6、LPDDR5。

这不是短期策略,而是战略转向。

过去,存储厂商常被诟病“价格战”、“扩产无度”,导致周期波动剧烈。

但近年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后,厂商的经营思路更加理性。

他们不再追求规模最大化,而是追求产能利用率和毛利率的平衡。

这种“挑订单”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

高端产能紧张:HBM等先进封装产品供不应求,高端产品交付周期拉长,客户倾向签署长期供应协议。

成熟制程产能收缩:DDR4、SLC NAND等产品线被边缘化,供应趋紧。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利基型存储产品(如NOR Flash、SLC NAND、特定规格的DRAM)共用产线。

当厂商将资源倾斜至高利润产品时,这些利基市场的产能自然被挤占。

部分厂商甚至出现“满产但缺货”的局面——不是没产能,而是产能不在“对的地方”。

供给端的结构性错配,为具备灵活产线调配能力的厂商创造了机会。

三、哪些方向可能受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存储厂商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以国产龙头企业为例,其三大产品线——NOR Flash、SLC NAND、利基型DRAM,恰好覆盖了当前供应偏紧的多个细分市场。

尤其是在利基型DRAM领域,公司近年来持续投入,技术成熟度和客户认可度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其利基型DRAM收入环比增长超过50%,毛利率明显改善。

其中,DDR4 8Gb颗粒价格自年初以来上涨约50%,至7月已达到3.90美元/颗。

这一产品已成为公司DRAM业务的主力,贡献了超过60%的收入,全年有望支撑DRAM线三分之一以上的营收。

虽然DDR5是长期方向,但DDR4在工控、物联网、安防等场景仍有广泛需求。

另外,上游企业在近期业绩说明中提到,DDR4价格上涨促使部分客户加快向DDR5迁移,短期影响产品方案切换节奏,但也反映出市场对存储成本的敏感度正在上升。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终端厂商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不是某些情况驱动的短期行为,而是基于交付稳定性、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的商业选择。

写在最后

存储芯片依然是周期性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2025年的这一轮回暖,与以往有所不同。

它不再是单纯由消费电子拉动的“短周期”,而是由基础设施投资+产能理性化+细分市场重构共同推动的“慢周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利好   芯片   名单   股票   三星   产能   厂商   需求   周期   市场   产品   服务器   产品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