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随着中国转向技术原创,美国打压限制其实为时已晚

话说郑永年这人,在国际关系和公共政策圈子里头挺有名的,他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公共政策学院的院长,出生在浙江余姚。

1962年的事儿,早年在北京大学读的国际关系,后来去普林斯顿拿了博士,辗转新加坡、英国,现在回国深耕中国发展研究。他的书和文章总爱直戳要害,尤其是中美科技博弈这块儿,总能说出点让人拍案叫绝的实话。

最近几年,美国那边儿对华技术围堵越来越狠,从芯片禁令到AI管制,一套一套的,但郑永年直言,这套组合拳打得有点迟了,中国已经在技术原创上发力,美国的限制措施,顶多挠挠痒痒,挡不住大势。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起飞,主要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你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沿海工厂引进生产线,学着日韩那套,先应用后创新。日本和韩国当初也是这么干的,早年靠美国技术铺路,积累二三十年,就自己搞出索尼和三星那样的巨头。

中国体量大,速度快,市场大到能养活一堆企业试错。结果呢,现在专精特新企业满地跑,这些小而精的公司,专注某个细分领域,搞出不少从零到一的玩意儿。

拿AI来说,2025年初的DeepSeek模型,就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这东西训练成本低,性能不输国外大厂,背后是本土算法和数据积累的功劳。还有动画片《哪吒2》,票房一飞冲天,靠的自研渲染软件和动作捕捉技术,这些都不是抄来的,全是原创堆出来的。

3月23日郑永年在北京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接受采访时,就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他说,中国从应用西方技术转向原创,美国的打压已经来不及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制裁这东西,针对的是依赖链条,可中国现在链条自己织起来了。华为被卡脖子那几年,确实疼,但也逼出了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现在昇腾系列AI芯片已经在云服务上跑得飞起。

2025年5月,美国又加码限制华为相关出口,可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像中芯国际、海光信息这些,产能节节攀升,7纳米甚至5纳米工艺已经在小规模量产。

郑永年强调,资本是逐利的,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搅和了全球供应链,自己企业也跟着遭罪,但中国市场大,中产阶层超4亿,政治环境稳,增长空间足,海外资金照样往这儿涌。论坛上,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家没少露面,交换名片谈合作,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美国这边的逻辑,挺矛盾的。一方面喊着“脱钩”,禁售高端设备;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制造。苹果手机离不开富士康组装,特斯拉上海工厂产量占全球一半,这些供应链不是说断就断的。

郑永年觉得,美国的科技战,其实是给自己挖坑。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他直言不讳:美国打压中国科技是个“stupid idea”,愚蠢的主意。为什么愚蠢?因为越压,中国越自立自强。

过去,如果美国不卡芯片,华为这些大厂可能还懒得自己搞研发,觉得国际市场买得到就行。现在呢?逼得他们砸钱建实验室,招全球人才,搞出Mate系列的卫星通信和AI摄影,全是原创突破。郑永年说,这就像给孩子施压,孩子不长进不行了,就自己琢磨出路。

其实,这套打压从特朗普时代就开始了,拜登接着干,2022年芯片法案砸了500多亿美元补贴本土产业,可效果呢?美国芯片产能到现在还卡在先进节点上,台积电、三星这些盟友企业,也在犹豫要不要全押美国。

反观中国,2023年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把算力资源往西部推,AI训练数据海量,本土模型迭代快。郑永年分析,制裁挡不住原创,因为原创靠的是生态,不是单点。

杭州的阿里云、深圳的腾讯这些巨头,建了数据中心,养了上万工程师,搞出混元大模型和企业级AI工具。2024年,智谱AI的GLM-4模型在基准测试上超了GPT-3.5,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参数优化和中文语料训练出来的。

美国为啥非得这么干?郑永年觉得,这跟美国国内政治脱不了干系。国会山那帮人,总爱拿中国说事儿,转移内部矛盾。通胀高、失业涨,甩锅给中国技术崛起,选民买账。可长远看,这么玩儿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欧洲那边儿更清醒,德国大众、法国空客这些企业,早就在中国设厂,共享电动车电池技术。郑永年预测,经过10年甚至更久,在一些原创领域,西方说不定得靠中国。

比如量子计算,中国中科院的九章三号,已经在特定任务上超了谷歌的Sycamore,美国那边儿追赶得吃力。或者光伏太阳能,中国隆基、天合这些企业,效率全球领先,美国企业想分羹,得来谈合作。

中国转向原创的底气,还在教育和人才上。郑永年常说,中国高校现在理工科招生多,清华北大这些,AI专业挤破头。海外学子回流潮大,2024年海归人数破百万,很多直奔深圳杭州的孵化器。政府政策也给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帮他们渡过早期难关。

这些企业不像大厂那么臃肿,决策快,敢赌敢拼。拿比亚迪来说,从电池起步,现在电动车卖到全球,核心三元锂技术全是自研,美国通用福特这些,还在追赶供应链。

当然,转向原创不是没挑战。郑永年承认,中国基础研究还弱,诺奖级突破少,但应用创新强,市场反馈快。这就是优势,边做边改,迭代速度甩国外几条街。

美国那边儿,硅谷氛围好,但监管多,诉讼缠身,创新周期长。中国呢?政策红利大,试错成本低。2025年上半年,DeepSeek的开源模型,让全球开发者免费用,生态瞬间爆棚,国外程序员都来贡献代码。这不就是软实力吗?

郑永年还点出,国际上越来越多声音承认,制裁压不住中国。过去两年,美国智库报告里头,不少人说,中国技术已从“从一到N”转向“从零到一”。比如2024年兰德公司的分析,就承认中国在5G、电动车、无人机上领先。

郑永年说,这不是运气,是积累。早年WTO入世,学了全球规则;后来一带一路,输出标准。现在,原创技术开始反哺全球,非洲的太阳能项目用中国面板,东南亚的5G基站靠华为设备。

未来咋样?郑永年乐观,但务实。他觉得,中国得继续开放,别关起门来玩儿。打压来了,就用市场和合作反制。美国禁了TikTok算法?中国就推自己的短视频平台,算法原创,全球用户破10亿。

或者AI治理,博鳌论坛上讨论的,郑永年主张多边框架,别让美国一家独大。中国可以牵头,建全球AI标准,吸纳欧洲日本参与。这么干,不光化解压力,还能领风骚。总的看,美国的限制措施,确实为时已晚。中国技术原创的势头,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展望10年,郑永年预见,西方在原创上可能依附中国。不是夸张,比如生物医药,中国复星、恒瑞的ADC药物,已经出口欧美,疗效不输辉瑞。

或者新能源,风电海上平台,中国三峡集团的浮式技术,全球首创。美国企业想用,得买专利。总之,这波转向原创,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美国打压,顶多延缓点脚步,挡不住浪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为时已晚   美国   中国   技术   郑永年   三星   全球   华为   企业   芯片   模型   博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