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流落海外367年,归中国寻根,看到族谱大哭:我们是中国人

时光回溯到 1637 年,那是明朝末年,整个华夏大地陷入了一片动荡与混乱之中。战火如同恶魔般肆虐,在各处熊熊燃烧,社会秩序分崩离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河北鸡泽县风正村,有一位名叫田好谦的男子,他肩负着家族的殷切期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朝鲜追讨欠款的艰难旅程。彼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清兵虎视眈眈,崇祯皇帝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江山,连军饷都难以筹措周全,田家原本期望通过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道路,就这样被无情地阻断。无奈之下,田家只能另谋出路,选择了经商,以此维持家族的生计。

田好谦怀揣着满心的期许,踏上了前往朝鲜的路途。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途中,他遭遇了凶悍残暴的清兵,那些清兵如狼似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田好谦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险些丧命,他拼尽全力,才侥幸逃脱。可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命运的重击再次降临,他又不幸被朝鲜的军队抓去,充当壮丁,随后被分配到将领具公的手下。

一次,将领具公举办聚餐,众人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吃喝正欢。田好谦却独自一人,静静地站立在一旁,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疏离。具公见此情景,心中不禁感到好奇,便走上前去,询问缘由。田好谦神情庄重,缓缓回应道:“中国人讲究礼仪,饮酒需敬,而这鱼肉散发着腥膻之气,我难以入口。” 这简短的话语,虽然质朴,却尽显田好谦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他对自己中国身份的坚定认同。具公听后,不禁对眼前这位与众不同的壮丁刮目相看。

在之后的日子里,具公与田好谦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他渐渐发现,田好谦不仅举止优雅,言行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而且满腹经纶,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那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灵动。更为难得的是,田好谦还懂得谋略,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具公对田好谦愈发赏识,不久之后,便对他加以提拔。

田好谦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不懈的努力,在朝鲜的土地上崭露头角。他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最终,他成为了朝鲜国王的座上宾。他的官职一路升迁,直至官至通政大夫。在异国他乡,田好谦组建了新的家庭,过上了优渥的生活。然而,尽管功成名就,生活无忧,田好谦的内心深处,却始终被浓浓的乡愁所萦绕。他常常在闲暇之时,对自己的孩子们念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家在鸡泽风正村。”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他都会带着孩子们,庄重地朝着故乡的方向虔诚跪拜,那虔诚的模样,仿佛故乡就在眼前。

随着岁月的流逝,田好谦的年纪越来越大,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愈发浓烈。这种思念,如同扎根在心底的藤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长蔓延,直至占据了他整个心灵。最终,这份浓烈的思念,竟然让他哭瞎了双眼。孩子们心疼父亲,为了安慰他,在汉城西北建造了一个 “风正村分村”,并在村子里种下了槐树。当田好谦被人用大轿抬到这个 “分村” 时,他伸出颤抖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庙宇的墙壁,而后又紧紧地抱住那棵槐树。那一刻,他仿佛真的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田好谦虽然在朝鲜落地生根,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他将对中国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化作了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他教孩子们学习中文,那一个个方块字,在他的教导下,仿佛充满了生命力,成为了连接家族与中国的纽带。他给孩子们讲述中国悠久的历史,从古老的炎黄传说,到秦皇汉武的霸业,再到唐宋的繁荣昌盛,让孩子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儒家的仁爱,到道家的无为,再到墨家的兼爱非攻,让孩子们在文化的熏陶下,铭记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他的言传身教,如同种子般,在子孙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田好谦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们世世代代坚持用中文教育孩子。即使在朝鲜历经战乱,遭受日本侵占,以及后来的南北分裂,生活环境变得极为艰难,这份对中国身份的认同感和对故乡的思念,却从未断绝。他们如同坚守灯塔的守望者,在岁月的风雨中,始终坚信,自己是中国人,风正村是他们永远的根。家族的族谱上,清楚地记着 “广平风正人”,这简短的几个字,不仅是对家族根源的记录,更是对后代的告诫,提醒他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血脉和故乡。

在日常生活中,田氏家族始终保持着中国的传统习俗。春节来临之际,他们会早早地准备好红纸,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书写对联,那一笔一划中,蕴含着对新年的期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夕之夜,他们会包上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共享这温馨的时刻。即使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这些习俗感到不理解,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们也毫不在意,依然坚定地传承着这些传统。他们深知,这些习俗是他们与中国紧密相连的象征,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清朝初年,田好谦的次子,怀着对父亲的深切理解,以及对家族使命的担当,出使中国。他带着父亲的画像和书信,满心期待地踏上了寻找风正村的旅程。他深知父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同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永不停息。他也明白,自己肩负着家族的期望,这一次寻根之旅,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他自身身份的限制,他的寻根之旅最终未能成行。尽管如此,他的努力和坚持,如同火炬,在家族中传递着寻根的信念,激励着后代不断追寻。

时光流转,田好谦的故事,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了家族的传奇。寻根的渴望,如同火焰,在田氏家族的心中熊熊燃烧,从未熄灭。田文的父亲田明焕,对寻根一事尤为执着。他常常对田文念叨 “落叶归根”,那深沉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着田文的心灵,让田文深感寻根不仅是家族的使命,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给田氏家族带来了寻根的希望。田文所经营的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这一契机,让田文看到了寻根的曙光。他毅然决然地下令,让员工们全力寻根,不计代价。然而,寻根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员工们派出的人员,四处打听,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波于乡村的田间地头,询问当地的老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然而,家谱中的 “广平”,早已改名,风正村也仿佛人间蒸发一般,踪迹全无。一次次的寻找,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这让田文的心情愈发沉重。但他的信念,如同磐石般坚定,为了完成祖辈们的遗愿,他绝不放弃。

在那漫长的日子里,田文和他的团队,如同寻宝者一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查阅海量的历史资料,那一本本泛黄的古籍,在他们手中被反复翻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隐藏着家族的秘密。他们走访众多的村庄,与当地的村民交流,倾听他们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他们对每一个线索,都紧抓不放,全力追寻。他们在城市的喧嚣中穿梭,在乡村的宁静中探寻,不辞辛劳,一心只为找到家族的根源。

终于,2004 年 6 月 29 日,这一天,成为了田氏家族永远铭记的日子。田文率领家族九人,满怀激动与忐忑,踏上了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 —— 河北鸡泽县风正村。当他们的双脚落地的瞬间,一种强烈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如同电流般,涌上心头。他们仿佛漂泊已久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温暖的故土。风正村的村民们,早已得知他们的到来,早早地在村口等候。当田文等人现身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他们那质朴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暖阳,驱散了田文等人心中的陌生感,带来了满满的温暖。

众人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田氏宗祠。当田文站在宗祠前,望着那庄严肃穆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走进宗祠,面对长 12 米、宽 3 米的族谱,田文的目光缓缓扫过上面的名字,那一个个名字,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历史。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族谱,那一刻,泪水再也不受控制,夺眶而出。他的哭声,饱含着对祖先的思念,对家族传承的感慨。周围的族人,也深受感染,纷纷落泪,一时间,宗祠内哭声一片,那是血脉相连的情感宣泄。

中韩田氏后人相认,虽然语言不通,但亲情无界。他们用眼神交流,那眼神中饱含着喜悦与亲切;他们用拥抱传递情谊,那紧紧的拥抱,仿佛要将数百年的分离一并弥补。风正村的田氏后人,热情地拉着韩国田氏后人的手,向他们介绍村里的变化,讲述家族的故事。韩国田氏后人的眼中,满是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风正村举办了盛大的祭祖仪式,香烟袅袅升腾,鞭炮齐鸣,声响彻云霄。田氏后人怀着崇敬之情,向祖先献上祭品,行大礼,诉说着他们的思念与坚守。在热闹的庆祝中,田文等人品尝着家乡的美食,那熟悉的味道,仿佛带着岁月的记忆,让他们沉醉其中。听着乡音,那亲切的语调,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异国的游子,而是回到家的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族谱   中国   家族   海外   朝鲜   故乡   思念   宗祠   后人   广平   田家   清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