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砌墙,苇草覆顶。辽阳灯塔市铧子镇后屯村一座古朴院落里,90岁的李振荣缓缓推开木门,让初秋的晨光洒进西侧厢房。他拿起软布,轻轻擦拭一尊塑像——那是他的大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之一的李兆麟将军。
“我答应过要守好这里。”李振荣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证人’。”
李兆麟将军故居属于典型的北方普通民宅建筑风格,院内共有9间房屋,包括3间正房和东西各3间厢房,里面摆放着他亲手设计的读书写字两用桌、劳动使用的石磨等工具。李兆麟就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
李振荣领着记者来到李兆麟用来做书房的东厢房,回忆道:“伯父李兆麟比我父亲大3岁,自幼勤勉,15岁丧父后扛起家庭重担,农活家务样样精通,但他从未放下书本,也很有志向。”
转折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决定踏上抗日征途。母亲卖掉家中刚收获的大豆,凑足路费送儿远行。李兆麟先是到北平参加了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8月,他被调往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
“1933年后,他就再没回来过……”李振荣哽咽着说,“连在1946年被害的消息,家里人都是转年才知道的。”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李振荣,自1997年李兆麟将军故居开放起便在此守护,将伯父的故事讲给天南地北的来访者。
上午9时许,参观者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四年级小学生吴清轩紧紧拉着母亲的手,踮脚端详故居里陈列的李兆麟使用过的劳动用具。“李兆麟爷爷自己设计书桌,能干农活还会打仗!”孩子认真地说,“我要像他一样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
塑像前的鲜花日日换新。本地游客、外省团队、银发老人、系红领巾的少年……一年4万多人走进这座小院。青砖默立,草木葳蕤,它们见证过少年挑灯夜读的孤影,聆听过母亲送别儿子的叮咛,如今更凝视着人们追寻的身影。
一草一木,一如往昔;一砖一瓦,铮铮如铁!“这不是普通的农家院”,李振荣抚过斑驳的窗棂说,“这里是让人们记住英雄的地方!”
(辽宁日报 记者 王敏娜)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