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气温攀升,蚊虫活动频繁,各类传染病进入多发期。近日,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例从非洲务工归国的60岁男性患者,其同时确诊登革热合并阿米巴痢疾,好在经过系统治疗,患者于近期康复出院。我市感染科专家提醒市民,夏季出国旅游务必做好防护,若持续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境外务工者遭遇双重感染
据悉,该患者返苏后不久,便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飙升至39摄氏度以上,伴随全身红斑样皮疹;与此同时,该患者每日腹泻次数达十余次,粪便逐渐由稀水样转为黑便。经血生化、病原体核酸检测及粪便镜检,该名患者最终被确诊为登革热病毒与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双重感染。
“这是今年夏季我市接诊的首例登革热与阿米巴痢疾合并病例。”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文勇介绍,患者长期在非洲务工,居住环境简陋且防蚊措施不足,同时饮食习惯中生食蔬菜较为常见,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双重感染。
张文勇介绍,两种疾病在传播途径与致病机制上截然不同,登革热作为全球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地区为高发区,其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腰部等全身肌肉关节痛及皮疹,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甚至休克;而阿米巴痢疾则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感染肠道所致,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流行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原虫可能经血流侵入肝脏,导致阿米巴肝脓肿,表现为持续发热、右上腹痛及肝脏肿大。
做好预防是阻断传播的关键
张文勇介绍,登革热与阿米巴痢疾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登革热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重症病例需密切监测出血倾向及休克风险。阿米巴痢疾则需要针对性抗寄生虫治疗,如甲硝唑等药物,若进展为肝脓肿,可能还需要穿刺引流或外科干预。值得警惕的是,两种疾病在热带地区流行,务工或旅行者若未做好防护,可能同时暴露于蚊媒及肠道病原体的双重风险中。
“预防是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张文勇介绍,对于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是防蚊灭蚊,居家可使用纱窗、蚊帐及电蚊香等防蚊设备,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物,避免在伊蚊活跃的清晨与黄昏时段前往草丛、水池等区域;若前往登革热流行区,需提前备好驱蚊剂,并定期清理居住地周边积水容器。
针对阿米巴痢疾等肠道传染病,饮食卫生是重中之重:蔬菜需彻底洗净或焯烫,瓜果最好削皮后食用,避免饮用生水或未经消毒的乳制品;处理生食与熟食的厨具,如砧板、刀具应该严格分开,饭前便后务必用肥皂洗手。
张文勇提醒市民,目前正值暑期,市民带孩子外出旅行前,一定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做好防护措施。市民从境外归国后,如果持续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尽早开展针对性检测,精准治疗。(记者 李静/文)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