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纯元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抱歉,没能及时站出来......”
前不久,法国小伙马库斯向中国捐赠了618张历史照片。
每一张都清楚记录着日军犯下的滔天大罪。
这位28岁的法国小伙或许未曾料到,当他跨越半个地球将照片捐赠给中国后,一场跨越时空的战争正在数字世界悄然打响。
然而“拔出萝卜带出泥”,恶心的一幕再次上演。
正如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写下的预言,一步步应验了。
马库斯在整理外祖父劳伦斯的遗物时,才让618张记录日军侵华暴行的影像重见天日。
这些被遗忘在巴黎阁楼上的血迹与法文,在黑暗中沉睡了近一个世纪。
1937年,法国人劳伦斯在中国定居。
彼时的他,热爱中国美食,享受中国的大好河山。
可是直到他亲眼见证和亲身经历了日军的暴行,彻底打碎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这期间,他看到他的中国好友接连惨死。
自己和家人顶着外国人的脸庞,才勉强苟活下去。
眼前的一幕幕残酷现状,颠覆他的认知,于是劳伦斯产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记录下来。
带着这个想法,劳伦斯拿起了相机。
到处是烧杀抢夺,残肢断骨,被炸毁的火车站铁轨旁,烧焦的尸体与散落的行李无声控诉。
其虚伪的“文明”面具被彻底戳破。
尽管早有心理预期,但当他亲眼看到黄浦江上堆满了“漂浮物”竟然是数不尽的尸体,
河水之所以被染成红色,全是流不完的血后。
这一幕的冲击力,让劳伦斯当场崩溃。
他强忍着内心的不适,狂按快门,记录了这一惨绝人寰的灾难现场。
正在劳伦斯冲洗照片时,日本兵冲了进来,当着他的面杀掉了他的两个儿子。
回国之后,劳伦斯在很长时间都没有提过他的中国之行。
直到他去世,劳伦斯的外孙马库斯才将这份尘封的回忆打开。
南京城满目疮痍、百姓悲鸣。
难民营里,骨瘦如柴的孩子睁着空洞的眼睛望向镜头,衣角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日军轰炸闸北的火光,黄浦江上浮尸的惨状,甚至在照片背面写下“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的颤抖字迹。
这些泛黄的底片上,全是日军侵华铁证如山的证据!
8月6日,马库斯红着眼圈,颤抖双手递上600多张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
这份沉重让他忍不住掉下泪来。
这些照片尽管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对每一位中国人都存在着深刻的意义。
“这些照片的发现本身就是传奇。”
马库斯的捐赠举动,获得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可。
为了更加了解那段历史,马库斯下飞机后立刻买了《南京照相馆》的影票。
但是看电影时,令人恶心的一幕发生了。
银幕上那些尸横遍野的画面看得他眼睛发红,可一滴眼泪也流不出来。
这和他捐赠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
那些画面与他捐赠的照片内容相互印证,在数字时代的硝烟中接受洗礼。
他对这些画面冲击到难以接受,还没看完便匆匆离场呕吐。
静下来后,一个中国小姑娘热心帮他拍背,并对他说“谢谢你为中国做的事!”
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马库斯情绪再度起伏。
他表示,“我不配接受中国人的感谢。”
在他看来,他的家人早已知晓这些照片的存在。
却因为恐惧、悲伤、不愿惹是生非,担心报复而一直没有拿出来,是他们的不对。
事实上,他所做的一切已经足够伟大。
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将这些承载历史厚度的照片送回中国,让这段历史得以更完整地呈现。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勇敢,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闪耀的光芒。
这一行为推动国际社会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与反思。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恶心一幕仍在上演。
这些照片公开后,在社交媒体遭遇的不是所有人的敬畏,而是AI合成的“学术质疑”与“照片剽窃”的喧嚣。
有人说他拿网图骗流量,他们称照片中的“日军制服纽扣样式不符”,“诈捐”“炒作”的标签已如病毒般扩散。
更令人咋舌的是,某自媒体账号提出质疑:“部分照片与档案馆现存影像雷同,可能是打印品。”
马库斯捐赠照片引发的舆论风波,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真相与谎言的永恒博弈。
对此,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鉴定室给出了“专家鉴定”,与史料精准对应。
当这些证据在直播中逐一展示时,那些曾叫嚣“照片是合成”的账号突然集体噤声。
《人民日报》更以“跨越国界的正义接力”为题,记录下这一感动世界的时刻。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
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段话,如今读来更为厚重。
这部作品,是她为了披露日军罪行而创作,也是第一本系统揭露这段历史的英文著作。
这两句话与马库斯在南京纪念馆留下的八个大字,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简单八个字,浓缩着他捐赠照片的历史意义。
张纯如若泉下有知,或许会欣慰:
她用生命点燃的火炬,正由无数个“马库斯”接力传递。
《南京照相馆》也在延续她的精神,让真相永远鲜活。
张纯如曾说:"请相信一个人的力量。"
马库斯捐赠照片的行为,正是一个人追求真相时对抗舆论压力、抗住死亡威胁的力量。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的伤痛,更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铭记的集体教训。”
从劳伦斯到马库斯,再到张纯如,三代人的坚守,将一段尘封的历史锻造成连接世界的桥梁,令人极为动容。
他们守护的从来都不单是照片本身,更是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见证。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记忆保卫战的战士。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