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智教育:当孩子和你顶嘴、叛逆时千万别管,做这4件事就够了

问:老师您好,孩子今年11岁,最近越来越不尊重我们。让他少玩手机就摔东西,说“不买新游戏机就不去上学”;让他做家务,直接回“凭什么你不做”。上次没满足他买鞋的要求,还故意把我们的东西藏起来,好好说不听,批评就冷战,我们实在没办法。


答:家长您好,我非常理解您此刻的焦虑和无助。看着曾经乖巧的孩子变得易怒、顶撞,甚至用冷战和破坏行为来表达不满,这种感受确实令人揪心。


11岁正是孩子从童年向青春期过渡的叛逆前期,自我意识急剧增强,渴望被平等对待,却又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看似故意作对的行为背后,藏着他们对自主权利的诉求和对家庭规则的困惑。只要找对方法,就能打破对抗循环,重建亲子间的尊重。


一、先停火:读懂对抗背后的情绪信号


孩子用摔东西、拒上学、藏物品对抗家长,本质上是不会正确表达需求的表现。


11岁孩子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当家长要求“少玩手机”“做家务”时,他们可能会觉得“家长在控制我”“不尊重我的想法”;而“买新游戏机”“买鞋”的需求被拒绝时,又会因“不被理解”产生委屈或愤怒,最终用极端方式发泄情绪。


此时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先暂停冲突。比如孩子摔东西时,不要立刻指责“你怎么这么没教养”,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们先冷静10分钟,再好好聊”。


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对抗升级。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尊重只是想让家长看见他的不开心。



二、立规则:用共同约定代替单向要求


孩子对抗家长,往往也因为家庭规则模糊不清或只针对孩子。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少玩手机,自己却整天刷视频;要求孩子做家务,却说“大人上班累,小孩就该多干活”,这样的双重标准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建立规则的关键是“平等协商、共同遵守”。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家庭会议,讨论手机使用、家务分工等问题。


比如手机使用,可约定“每天放学后玩30分钟,周末每天1小时,超时后第二天减少10分钟”;家务分工,可制定家庭责任表,爸爸负责倒垃圾、妈妈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整理自己的房间和洗碗,每个人的任务清晰明确,且没有特殊待遇。


规则制定后,要明确奖励与惩罚,比如孩子遵守约定一周,可奖励一次周末去公园玩;若违反约定,就取消当天的娱乐时间。但要注意,惩罚不能是打骂或剥夺基本权利(如不让吃饭),而是与行为相关的自然后果,这样孩子才会从心底认可规则。


三、学沟通:用提问代替指责


很多家长的沟通方式,不知不觉就会引发孩子的对抗。比如孩子没做家务,家长说“你怎么这么懒,说了多少次都不听”,孩子听到的是家长在否定我,自然会反驳“凭什么你不做”;而如果换一种方式,说“我们约定好今天你洗碗,现在没完成,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孩子会感受到家长在关心我,更愿意说出原因。


和孩子沟通,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少用封闭式指责。比如孩子要求买新游戏机,不要直接说“不行,你就是想玩”,可以问“你想要新游戏机,是因为同学有,还是觉得现在的不好用?它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吗”;孩子拒绝上学时,不要说“你敢不去上学,我就揍你”,可以问“不想上学,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还是和同学有矛盾?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想法,家长也能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即使最终不能满足孩子,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认真考虑过我的想法,减少对抗情绪。



四、树榜样:用尊重教会尊重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家长;家长如何对待他人,孩子也会模仿。如果家长平时和家人说话时经常不耐烦、打断别人,或对长辈不礼貌,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尊重的含义。


想要孩子尊重家长,家长要先做尊重孩子的榜样。比如进孩子房间前先敲门,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或书包;孩子说话时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在外人面前批评他,而是私下沟通。


同时,家长也要在孩子面前尊重他人,比如对服务员说谢谢,和长辈说话时语气温和,让孩子在日常中学会尊重的表达方式。


11岁孩子的叛逆”不是变坏了,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家长不必焦虑,只要用对方法,理解孩子的情绪、建立平等的规则、学会温和的沟通、做好尊重的榜样,就能帮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让亲子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谐”。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时,他自然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育儿   叛逆   孩子   家长   规则   情绪   游戏机   手机   东西   自然   方式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