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讲个冷笑话
问:二战后,美国最想干却最终没干成的事是什么?
答:把德国变成大农村。
问:那现在谁正替美国完成这项“未竟事业”?
答:德国自己。
没错,就是那位“严谨到骨子里”的德国。当年摩根索计划都没啃下来的硬骨头,今天却被柏林一票政客啃得嘎嘣脆。
各位看官,请搬好小板凳,瓜子可乐备齐,下面请欣赏大型连续崩坏剧——《德国去工业化真人秀》。
(二)时间拉回1944:摩根索的“废德蓝图”
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摩根索掏出一份小本本:既然德国老想着打仗,那就把它的工厂、煤矿、高炉全拆了,让它永远只能种草种土豆。

(美国时任财政部部长亨利·摩根索)
方案递上去,罗斯福差点签字——真·字面意义上的“犁庭扫穴”。
结果1947年冷战一开,美国人慌了:苏联坦克真要冲过来,总不能让德国农民拿锄头上去顶吧?
于是马歇尔计划连夜上线,摩根索计划秒变“历史文件”。
德国人逃过一劫,埋头搞钱搞工业,一搞就是七十年的“欧洲发动机”。
故事到这儿,本该是“王子公主从此幸福生活”。
谁料想,七十多年后,德国人竟自己动手,把当年没实现的“废德蓝图”一项项打勾——
还自带BGM:我们不一样!
(三)主角登场:巴斯夫——“德国皇冠”的自我流放
要说德国工业,化工老大巴斯夫绝对是皇冠上的钻石。
1865年创立的“巴登苯胺苏打厂”,路德维希港基地大到需要骑自行车巡逻,全球8万员工靠它吃饭,德国人亲切地称它“国民厂”。
可如今,这颗钻石正被自家政府磨成玻璃碴。
先看业绩:巴斯夫全球赚钱,唯独在德国亏到妈不认。CEO公开吐槽:“我们在世界各地盈利,就德国不行。”

再看投资:公司史上最大项目不在老家,而在广东湛江——160亿美元,一条龙的“一体化基地”,连德国总部那套看家本领整套搬过去。
德国员工含泪目送:“谢谢政府,把我们送成‘外资’。”
为什么跑?三个字:气断了。
巴斯f的命脉是俄罗斯管道气——既当燃料又当原料,便宜、稳定、量管够。
北溪一炸,柏林高呼“自由气贵也值!”
结果自由LNG船漂到威廉港,价贵三倍还断断续续。
巴斯夫算完账:与其在德国等着“气荒硬着陆”,不如去中国“双碳”政策下继续扩产。
于是,路德维希港从“旗舰”变“旗舰模型”,仅供怀旧。
(四)配角天团:汽车、零件、博世,一个都跑不了
化工老大尚且如此,隔壁汽车兄弟更是脚底抹油。
数据说话:2024到2025年,德国汽车行业一年砍掉5.1万个岗位,占全行业7%。
奔驰半年利润腰斩,大众二季度利润掉三成。

零件商马勒裁7000,博世裁2.2万,其中斯图加特近2000。
斯图加特总人口60万,17%靠汽车吃饭——听着是不是有点“德国版底特律”的味道?
更要命的是,美国逼荷兰抢走中资企业Nexperia,中国反手反制,芯片断供。
德国车企刚想骂街,发现自家政府居然在旁边鼓掌:“民主胜利!”
博世高管哭晕:“生产都停了,还民主个啥?”
(五)幕后黑手:能源政策、绿色狂飙、对美真爱
有人说了,企业外迁正常啦,市场规律嘛。别急,我们一条条拆:
1. 能源“自宫”
北溪被炸,德国第一时间表态“活该”,转头去加拿大求LNG、去卡塔尔签长单,价格翻三倍。

工业用电价冲到全球顶流,中小企业直接断电破产。
巴斯夫算过,在德国生产一吨氨,比美国贵600美元,比中东贵1000美元——还玩啥?
2. 绿色狂飙
“2030年风电占比80%!”
口号震天响,现实是审批三年、电网十年,风机还没立起来,企业已经跑路。
政府灵机一动:烧煤!
环保少女怒怼,政府耸肩:“这是过渡。”
——合着“过渡”就是拆俄气、烧褐煤、电费翻倍,碳排放全球前列?
绿党党内民调跌到20%,仍高喊“价值观高于利润”,巴斯f听完连夜把行李搬上船。
3. 对美真爱
华盛顿说制裁谁就制裁谁,柏林跟进速度比美联储加息还快。
北溪被炸,调查团装死;
美通胀法案补贴建厂,德国政府掏钱帮企业搬家去美国
——这操作,摩根索看了都得喊“专业”。
(六)全民买单:破产潮、失业潮、移民潮
企业跑了,岗位没了,破产数量飙到二十年最高。
连ZDF(德国央视)都不得不播:“Made in Germany正在崩塌。”
失业的工程师去干嘛?有本事的移民奥地利、瑞士,没本事的跑外卖——
对,就是晚上骑单车给你送土耳其肉夹馍那位,去年可能还在设计汽车变速箱。

财政更魔幻:政府一边举债补贴电费,一边给乌克兰送坦克,还要追加1000亿欧元军备“特别基金”。
GDP预测:今年0.2%,明年1.3%——伊福研究所特意注明“全靠举债”。
老百姓问:“这算经济复苏还是回光返照?”
(七)顶层人设:默茨——“黑石来的男人”
剧情推到这儿,必须让男一号亮相——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

履历闪瞎:大律师、黑石高管、大西洋桥梁会员,标准全球精英模板。
说话风格更精英:“德国人太懒,要多加班!”
“俄乌战争让我们重新找到使命!”
民调支持率三分之二负数,江湖人送外号“德版斯塔默”
——英国那位“我只为以色列服务”的哥们。
默茨的解决思路也清奇:企业外迁?说明我们“开放”;利润下滑?正好“倒逼转型”;工人失业?去学编程!
——听完群众只想把编程教材摔他脸上:你先来编个能当饭吃的程序?
(八)群众觉醒:AfD蹿红、抗议此起彼伏
政客越嗨,群众越冷。
东边德累斯顿,西边杜塞尔多夫,农民开着拖拉机把交通部大门堵成停车场;工业区工人举牌子:“要工作,不要口号!”

选择党(AfD)民调冲到30%,成为东部第一党,口号极简:
“德国优先,先救自己。”
柏林精英怒斥:“民粹!”
可选民回怼:“再‘正’下去,工厂都搬光了,你养我啊?”
(九)摩根索的幽灵在柏林上空飘荡
1947年,摩根索计划被扔进废纸篓,美国人转身去扶德国上马。
2025年,德国人自己把计划翻出来,打钩打叉:
拆工业√
断气源√
去市场√
增债务√
减人口√
——只差最后一项:把国土变草场。
别急,按现在速度,离种草也不远了。
到时候欢迎全球游客来鲁尔区看风力发电机,顺道品尝“工业遗址咖啡”,杯子上印一句环保标语:
“感谢德国,用自己去工业化拯救了全球气候。”
(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历史讽刺起来,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当年想废德国的人成了盟友;当年拼命重建的德国人,如今亲手拆楼。
巴斯夫烟囱不再冒烟,奔驰工厂灯火熄灭,斯图加特夜色安静得能听见失业工程师的叹息。
二战没做到的,柏林正加班加点完成。
摩根索若泉下有知,大概会举杯遥祝:谢谢你们,替我省了多少炸药!
剧终?
不,连续剧才演到第二季。
下一集标题笔者都替他们想好了——
《零利率回归:德国如何用债务把废墟再抵押一次》。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