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老李,退休后身体没啥大病,就是觉得整天疲倦,就听老邻居推荐,说某品牌的“护肝片”口碑不错。吃了头一个月,好像人清爽点,可到第三个月,突然浑身乏力、胃口全无。
去医院检查,医生当场摇头——转氨酶比正常值高了十几倍,肝功能严重异常。
医生问他吃了啥药,他一脸无辜:“我没吃药啊,就吃点保健品,护护肝的。”
医生叹气:“很多人都以为保健品是‘补身体’,可其实你吃的这类护肝片,对肝的负担比酒还重。”

《黄帝内经》有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意思是,肝像是人体的总调度中心,万一出了问题,整个身体的运行就会乱套。
现代医学也认为,肝是人体最繁忙的代谢器官,从药物到酒精,从色素到各种化学成分,都要经过它来分解、代谢。
很多人以为“保健品不是药”,吃多了也没关系,但恰恰相反——所有进入人体的物质,都要经过肝脏处理。成分复杂、剂量不明的保健品,会让肝脏像机器超负荷运转。
而肝病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没有疼痛信号。等出现乏力、黄疸、恶心时,往往已进入中重度阶段。

1. “草本护肝”、“清肝茶”类产品
很多人迷信“中草药天然无害”,但古人用药讲究“辨体、辨证、辨量”。草药若用错,毒性并不比西药轻。
像何首乌、柴胡、野葛根等草药成分,过量服用可能造成肝细胞坏死。尤其是所谓“复方护肝片”“排毒茶”,成分多达十几种,彼此作用不明,肝脏要同时分解多种物质,负担自然倍增。
中医讲“虚不受补”,若体内湿热未清,偏去服“滋补药”,反而堵住气机,出现黄疸、胀满等现象。真正懂中药的人,知道补与泻、寒与热的微妙平衡,而不是“多吃一点没关系”。
2. “增强免疫力”类进口胶囊
不少人觉得进口的就高级,标榜“提高体力”、“抗疲劳”,但这类产品往往混入多种植物提取物,如灵芝、人参、蜂王浆等。

这些成分在药理上代谢复杂,与身体已有药物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损伤肝细胞。
有医生曾指出,一位60岁男性因为长期吃进口胶囊,出现了胆汁淤积性肝炎,住院治疗近两个月。
3. “排毒瘦身”类产品
宣称“清理肠道”“燃脂排毒”的保健品最该当心。
这些产品中常混入番泻叶、酚酞、咖啡因等刺激成分,长期服用会让肝脏持续高负荷工作,造成细胞坏死。
而且肝脏一旦出问题,人可能连药都吃不了。到那时,悔之晚矣。
肝是个沉默的器官,它不喊疼、不叫苦,真正出问题时,往往已拖了很久。如果最近在吃保健品,而身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要提高警觉了:

这些都是肝功能异常的信号。中医讲“肝郁化火、血不养筋”,出现以上症状,其实是体内的“木气”不舒、气机郁滞。
这时候别硬撑,去做个肝功能检查,比继续吃保健品强得多。
第一,没病不补,有病先调
真正想护肝,最好的办法就是三件事:少熬夜、少生气、少饮酒。肝最怕“劳累与怒气”,而不是缺少保健品。
第二,认准正规来源
批准的保健品会有“国食健字”或蓝帽标识,配方清楚、来源明确。
一旦包装模糊、文字模糊、宣传夸张,就要多留心。别被“进口”“独家配方”“纯天然”这些字样迷惑。
第三,养肝重在日常生活
春季养肝最关键,讲究“顺肝气”。饮食宜清淡,可多吃绿豆、山药、枸杞、决明子等食物,既能调畅气机,又不伤脾胃。
适度运动、心情舒畅、睡眠充足,这些才是“长久护肝”的真方。
注明: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样并未影射任何事情,仅作科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