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地下藏着1.75公里“钢铁长城”!80年前,中国人造出抗战奇迹

宝鸡地下藏着1.75公里“钢铁长城”!80年前,这群中国人在这儿造出了抗战奇迹

在宝鸡市金台区新风巷7号,有片看着特普通的黄土塬,底下却埋着一段满是热血的老故事。

你踩着青石板往那斑驳的砖瓦房走,手一碰到窑洞工厂糙乎乎的石壁,80年前机器轰隆的声音就跟穿越了似的,在耳边慢慢响起来——这儿可不是普通地方,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刚被评上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的宝鸡市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没多少人知道,这黄土塬底下,曾经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火种”。1938年深秋,一列装着纺纱机器和工人的火车悄悄开到宝鸡。

带头的是荣氏企业的老板荣德生,他盯着眼前这片荒凉的黄土塬,眉头皱着,眼神却特坚定:“就算把机器拆成零件,也得在这儿重新开工!” 谁都没料到,这群从武汉迁过来的搞工业的人,能在黄土塬上干出这么大的事。

为了躲敌机轰炸,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一镐一锹在长乐塬下挖窑洞。铁锤砸在石头上溅起的火花,把黑夜里的山谷照得亮堂堂的,工人们喊号子的声音在山里来回荡。干了半年多,一条1.75公里长、差不多4800平方米的窑洞工厂就这么悄悄建好了。

等第一台纺纱机在窑洞里转起来的时候,工人们激动得直掉眼泪,那机器的轰隆声,在当时就是最好听的声音。 可困难才刚开始。缺原料的时候,工人们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去收棉花;没动力的时候,就靠人力拉机器;敌机来炸的时候,大伙儿冒着生命危险往窑洞里冲,就为了护着设备。

有一回,敌机的炸弹落在窑洞工厂旁边,厂房顶都被炸飞了,工人们却不管不顾,手拉手围成墙护住机器。有个老工人后来回忆说:“当时就一个想法,只要机器还在,我们就能接着生产,就能给前线的战士们送支援。”

就凭着这么苦的条件,窑洞工厂不停地生产棉纱、棉布、面粉这些东西。这些带着窑洞温度的物资,顺着难走的山路送到抗日前线,给拼命打仗的将士们送去暖和和力量。

查资料能看到,就1940年一年,这儿就生产了快一百万米棉布,为抗战胜利立了大功。 长乐塬的故事,还吸引来一个特别的人——著名作家林语堂。

1941年,林语堂专门跑到宝鸡长乐塬。他走进黑乎乎的窑洞工厂,看见工人们在简陋的环境里埋头干活,机器在窄小的空间里飞快转着,忍不住感慨:“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发光,每个工人都是英雄。中国的希望,就藏在这些普通人身上。”

这话一传开,长乐塬的故事也出了名,更多人知道了中国民族工业有多能扛。 日子一天天过,抗战的炮火慢慢停了,但长乐塬的故事没结束。

现在你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热血劲儿。现存全国最大的窑洞工厂里,老纺纱机安安静静摆在那儿,机器上每一道划痕都在讲过去的事;申新纱厂的办公楼里,发黄的文件和老照片记录着当年生产的样子;乐农别墅里,荣德生当年用的桌椅还好好保存着;薄壳车间那特别的建筑结构,能看出当年搞工业的人多有智慧。

站在这片满是历史的土地上,好像能看见当年工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听见机器的轰隆声和大家的笑声。这儿不只是个历史遗址,更是一座精神丰碑。

它见证了民族工业往内地迁的壮举,装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记着实业报国的赤子心。 现在的宝鸡,早就不是当年那几乎没什么近代工业的小县城了,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但长乐塬的故事,还在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宝鸡人。

遗址的展厅里,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给孩子讲当年的抗战故事;有企业家来这儿找创业的灵感,从先辈的奋斗里攒劲儿;还有年轻人在这儿拍纪录片,想让更多人知道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有个来参观的大学生说:“以前总觉得抗战故事离自己很远,来了这儿才明白,当年的先辈们是凭着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守护国家。我们这代人,更得把这种精神传下去,为国家发展出份力。”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热血和坚守。它提醒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绝不能丢,实业报国的情怀绝不能忘。在这片土地上,过去和现在交叠,历史和未来对话,而那段战火岁月里的奋斗故事,会一直鼓励我们往前冲,写出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历史   宝鸡   钢铁长城   中国   地下   年前   奇迹   长乐   窑洞   工业   机器   当年   遗址   故事   工厂   敌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