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生,匆匆忙忙,没顾得看风景,也没顾得上想自己为什么忙。退休了,闲下来了,才想起重回天地间,采摘大自然赋予的美。闲暇之时,居然思考起人生的意义来。个中道理,整理出来,请帮忙找找茬,以便于完善。

关于人生,有两个结论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第一人生之偶然:第二人死之必然。
因为生之偶然,所以每一个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运的,对生命都格外珍惜。既然来之不易,就不要失之轻易。朱德庸有一个漫画,说是一个人从十层楼跳下来,“沿途”发现每一层的人都有各自的烦恼,才认识到自己的轻生太草率。
因为死之必然,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人认为,既然都免不了最后灰飞烟灭,那为什么还要去奋斗,还要去争呢!有吃有喝就行了。轻轻松松、乐乐呵呵过一辈子,挺好。第二种人认为既然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那就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并且要扩展它的宽度,增加它的厚度,让生活丰富多彩,让生命体现价值。这两种人都没有错。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奋斗。如果把奋斗看成一种负担,一种成本,觉得如此奋斗换得小小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值,就做第一种人。如果奋斗是一种乐趣,既能享受结果也能享受过程,那就做第二种人。

差不多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生的幸福最大化,即快乐的时间和程度的最大化。快乐的感觉来源于多巴胺。而多巴胺的生成是人类长期进化产生的一种鼓励机制。维持生命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所以有利于维持生命的活动,可以产生多巴胺。例如饿了吃东西会感觉香,困了睡一觉会感觉舒服。所有人都喜欢用嘴吃东西,而不是选择打葡萄糖,因为打葡萄糖不产生多巴胺。征服环境是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集体的生存条件,也会产生多巴胺。例如丰收的喜悦,战胜了对手的得意。

无论是维持生命还是征服环境,每完成一个过程,达到一个目标都会快乐。广义的征服环境,是指一切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使世界发生了某些改变。这些不一定是对社会有益的,例如小孩搭积木,希特勒发动战争。也不一定是属于向善的道德规范的,例如校园霸凌。法律并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个人快乐的限制,例如禁止黄赌毒,实行一夫一妻,立法的目的是防止某些人的快乐破坏别人的幸福。当年成吉思汗西征并不违法,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伤害平民涉嫌违反的是二战后才出现的联合国宪章。
所有这些对环境的征服,好的、坏的,合法的、非法的,都会产生快乐。但快乐的程度是比较出来的。
比较有三方面。一是跟过去比。例如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年轻时生活困难有时挨饿,现在能吃饱饭了就觉得满足。又比如从科长升到处长很高兴。当上了处长,犯了点错误被降为副处长就很沮丧。所以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般来说学医的快乐更持久,因为医生越老越香。而运动员则刚好相反,高光时刻就那么几年,如果不能很好转行,境遇会越来越差。风光一辈子最后进监狱的人远不如奔波一辈子最后过上安稳生活的人幸福。
二是跟别人比。例如考大学没有考上好学校,心里难受,想想那些落榜的人就好过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里面空间很大,想快乐的人基本能通过选择和谁比找到快乐。但有些比较对象是绑定型的。那些和你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很难排除在比较人群之外。例如你的前妻和你在同一家公司,职位还比你高,那你最好离开这家公司。如果真混的不好,大可以找个借口放弃参加同学聚会。很吃力地在富人区买了一处最差的房子,是另一种绑定,将自己和一群比自己强的人绑在一起。走后门将自己智商平平的儿子送进尖子班,等于亲手葬送了儿子的幸福。
三是和预期比。例如一个人创业想在商界大显身手,结果干了几年业绩平平,难免失落。而另有一对夫妻,开了个小饭店,起早贪黑,赚钱不多,但衣食无忧,感到很满足。 所以这里的快乐学问是如何设定期望值。出家人讲“清心寡欲”,实际是大幅降低期望值,所以很容易保持乐观心态。
快乐的程度还和被人认同有关。小孩努力搭成了积木造型会很高兴,如果搭成时还有人看到并赞赏,他就会更高兴。给老年人安排一点力所能及的“责任”,例如看电饭锅、取快递,也会减少其焦虑感。
选一个容易自我保值的工作、比下不比上、降低欲望,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幸福指数的方法。但这些都是被动的,本质上都是无奈之举。而“无奈”会对冲掉一些快乐。有能力的又有资源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制定更高的目的,去挑战,去实现,体会追求与实现的双重快乐。像郑丽文,如果她能赢得2028年的地区选举,促成实现和平统一, 那种成就感够她用一辈子的。

有不同看法欢迎讨论。
(图片用AI生成)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