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重磅定调,2025年何时买房?房地产已经明牌了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李晓龙介绍“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研究让老房子通过改造,也能够变成“好房子”。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强制住宅项目规范已经于5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有14项提升的要求,一是楼的层高已经从原来的2.8米提高到不低于3米,二是4层以上的楼都要加装电梯,三是对楼板的隔音要求,有降低10个分贝

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住建部将重点抓三件事,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好城市更新,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落实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二是高效能地推进城市治理,以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三是高水平的编制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十五五”规划,将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党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决策部署细化为工作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

住宅面积约 50 亿平方米,而 2024 年四季度以来,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已实现正增长,2025 年初更保持了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多部门打出的房地产调控 "组合拳",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的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目标,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政策方向清晰、发展路径明确的 "明牌" 阶段。这场关乎千万家庭财富、牵连数十个上下游产业的市场转型,其底层逻辑已从过去的 "规模扩张" 彻底转向 "质量发展",政策框架与市场趋势共同勾勒出行业的未来轮廓。

房地产 "明牌" 的核心在于政策信号的系统性与确定性。不同于以往碎片化的调控举措,此次住建部牵头推出的 "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政策体系,构建了全链条的调控框架。"四个取消" 赋予城市充分自主权,通过取消限购、限售、限价等限制性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市场分割状态,让供需关系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规律。武汉某新区楼盘从 "无人问津" 到 "到访量回升" 的转变,正是取消限制性政策后需求释放的直接体现。

"四个降低" 则精准直击居民购房成本痛点。首付比例统一降至 15% 的最低标准,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叠加住房公积金利率 0.25 个百分点的降幅,形成了立体式的减负效应。以上海为例,一套 2021 年报价 980 万元的市中心二手房,2024 年底成交价降至 830 万元,叠加利率优惠后,购房者的总负担较高峰时期减少近 200 万元,这种实质性让利正在逐步修复市场信心。

而 "两个增加" 政策更凸显了政策设计的长远考量。100 万套城中村与危旧房的货币化安置,既回应了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又通过定向消化存量商品房,缓解了 6.8 亿平方米库存带来的去化压力。珠海某停工项目通过纳入 "白名单" 获得 6 亿元贷款支持后复工畅销的案例,则印证了 4 万亿元信贷规模扩容对风险化解的关键作用。这种 "保障民生 + 化解风险" 的双重导向,成为政策 "明牌" 的鲜明特征。

市场层面的 "明牌" 则体现在供需格局与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中,61 个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三四线城市跌幅达 7.3%,这种调整态势背后是供求关系的历史性逆转。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国商品房去化周期已超过 24 个月,意味着即使停止新增供应,现有库存仍需两年才能消化完毕,这种总量过剩的格局彻底终结了 "闭眼买房就能升值" 的时代。

人口结构变化则从根源上奠定了市场转型的基调。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19.8%,而 20-40 岁购房主力人口未来十年将减少约 8000 万人。北京李女士家庭 "三代人四套房" 的现状并非个例,据测算,到 2030 年中国平均每户家庭住房套数将达 1.3 套,增量需求萎缩已成定局。这种结构性变化,让房地产从 "投资品" 向 "居住品" 的回归成为必然。

金融政策的审慎取向则为市场划定了风险底线。尽管 "白名单" 项目信贷规模将增至 4 万亿元,但银保监会《关于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严控贷款集中度,避免系统性风险。这种 "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的思路,既保障了合理融资需求,又防止了信贷资源再度无序流入房地产领域。反映在市场上,2025 年上半年重点城市住宅租金收益率仅 1.7%,低于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房产的投资属性已大幅弱化。

"明牌" 之下,房地产市场正呈现显著的分化特征。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如上海、北京的中心城区,房价已出现企稳迹象,二手房交易量连续多月回升;而人口外流严重的三四线城市边缘区域,仍面临 "首付 5 万起"" 买房送装修 " 的促销困境。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区域上,更反映在产品端 —— 满足刚性需求的小户型、适配改善需求的品质住宅更受青睐,而缺乏配套的远郊大盘则持续滞销。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明牌" 时代需要建立全新的决策逻辑。刚需购房者应把握政策窗口期,在家庭负债率可控(月供不超过收入 30%)且有长期居住需求的前提下择机入市,上海张先生等待两年节省 150 万元购房成本的案例,印证了理性决策的价值。投资者则需彻底转变思维,房产已不再是理想投资标的,深圳资深投资者王先生减持房产转向新能源、医疗健康领域的选择,代表了市场的理性回归。

从行业长远发展看,"明牌" 预示着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加速构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 "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方针,正在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租赁市场规范化、养老地产崛起等新增长点逐渐显现,北京、上海长租公寓入住率保持在 85% 以上,养老地产市场规模预计 2030 年将超 5 万亿元。这些细分领域的机遇,正在重塑房地产的价值链条。

住建部的定调让房地产市场告别了混沌期,"明牌" 既不是救市托底的信号,也不是悲观崩盘的预言,而是行业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正如王石所言,楼市调整可能持续 3-5 年,但这并非恐慌信号,而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经过程。在 "房住不炒" 的总基调下,政策的确定性与市场的规律性形成共振,正在推动房地产行业完成历史性转型。对于普通人而言,看懂这张 "明牌",摒弃投机心态,基于真实需求做出决策,才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最佳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明牌   重磅   房地产   建设部   市场   城市   住房   政策   城乡   需求   房地产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