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遇见海|探秘大汶口灿烂文明 感受戴村坝水利智慧

11月3日,2025“沿着黄河遇见海”网络主题活动启动。采访团记者将先后走进泰安、德州、淄博,在走读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见证齐鲁大地的发展脉动,展现山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11月4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泰安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探秘中华文明的起源。沉睡千年的陶器玉器,无声诉说着黄河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见证着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

60多年前,一次铁路施工让这片土地之下的文明宝藏重见天日。1959年,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工程,考古学家在山东泰安大汶河南岸的堡头村西,发掘了133座史前墓葬,出土了丰富而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和象牙器。随之命名的大汶口文化,将我国东方地区已知的史前历史由龙山文化提前了1500余年,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实证。从1974年《大汶口》考古报告的出版,到1978年对大汶河北岸的第三次发掘,考古工作不断深入。

大汶河孕育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见证了山东泰安地区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大汶口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制为纽带、以城防为标志,完成了从聚落到古国的跨越。它不仅造就了海岱地区的文明高地,更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传播,深度参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

大汶口文化最突出的成就是玉器、骨牙器工艺和陶器生产。在中晚期,玉器呈现爆发式增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器文化。玉钺、玉刀、玉璧和玉璋成为之后二里头文化玉礼器的主要来源。大汶口文化的骨牙制作技艺也达到空前的水平,大象、鹿类、野猪、熊等大型动物的骨骼和牙齿,都被精工细雕,采用切割、研磨、雕刻、镂空、钻孔等工艺。用瓷土烧成的洁净白陶,代表了中国甚至世界古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以白、黑、红三色绘就的各种复杂彩陶图案,在早期阶段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快轮拉坯成型技术的发明,使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登上了中国陶器制作的高峰。

如今,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免费开放,成为历史文化教育和研学基地。自2023年2月开馆以来,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近268281人次,其中研学游客约28273人次。

4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有着“北方都江堰”“运河之心”之称的戴村坝。

戴村坝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是大汶河中下游的分界标志,而大汶河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自古与黄河血脉相连。这座全长约400米的石坝,由明代工部尚书宋礼与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共同设计,以“筑坝戴村,遏汶济运”的智慧,迫使汶水西流,汇入京杭大运河海拔最高的南旺段,实现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漕运奇观。

坝体设计蕴含古人治水的深邃智慧: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三级阶梯结构,可随水位自动调节蓄泄。水量小时,玲珑坝抬升水位;水量大时,漫过乱石坝;汛期洪水则从滚水坝宣泄,既保障漕运,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数百年来,戴村坝以“铁扣相连、灰浆浇砌”的工艺岿然不动,被誉为“江北都江堰”,更是黄河水系中活态水利工程的典范。

戴村坝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黄河治理的智慧,体现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黄河精神。近年来,戴村坝先后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黄河水利遗产,并作为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被水利部文明办在全国推广。

最后一站,采访团一行来到东平黄河文化广场。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在黄河防洪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如今,这里已成为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的重要节点,连接戴村坝、东平湖等景点,推动黄河文化从单纯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东平县着力打造的“全景东平”与“一圈两线三区”布局,正推动着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记者:杨玉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黄河   水利   灿烂   智慧   文明   文化   陶器   泰安   玉器   东平县   下游   东平   都江堰   山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