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典型的东亚特征,也能见到黑发碧眼的独特样貌,偶尔还能遇到金发高鼻,多样化的样貌,也便是引人好奇了,这1177万维吾尔族的祖先到底来自哪?
2020年人口数据显示,中国维吾尔族总人口达1177万,位居中国少数民族第三位,其中99%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尤其集中在南疆的喀什、和田与阿克苏三地。
说到维吾尔族的历史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
一世纪末,这些先民逐渐向南迁徙,与当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
且根据历史记载,维吾尔族的“称号”却是不少。
秦汉时期称丁零,魏晋改称铁勒,北魏时叫袁纥,隋朝称韦纥,到了唐宋时期,“回纥”和“回鹘”这两个名字随着强大汗国的建立而广为人知。
元朝时他们被称为“畏兀儿”,清朝末年又写作“威武尔”,直到1934年才正式定名“维吾尔”,而这个词在民族语言里意为“团结”“联合”。
别看“称号”多,也是因此导致如今维吾族长相“不一样”的由头之一。
先说直系祖先回纥人,唐代文献称回纥人“貌不类胡”,即其外貌是与白种人特点的“胡人”截然不同的。
古代阿拉伯文《亚米尼史》一书描述回纥人是“宽脸庞,小眼睛,扁鼻子,少胡须”。新疆吉木萨尔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中的回纥供养人壁画也显示,回纥人“均方圆脸,弯眉,鱼形细眼,小口,鼻子低而阔”,男性面部都“无胡须或很少胡须”。
而这“回鹘贵族”面孔则满如圆月,鼻子稍勾,眼如杏仁,不蓄胡须,就像一般的蒙古人那样”。这些证据一致表明,回纥人大概率在体质形态上表现为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
当然人在迁徙,文化在融合,在回纥人来到塔里木盆地以前,这里的原住居民主要为三种人:高鼻深目类型的“胡人”、汉族人和羌人。史籍记载:“自高昌(吐鲁番)以西诸国人皆深目高鼻”。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从今若羌到和田)则有羌人,这些羌人的分布曾与甘青、西藏地区的羌人连成一片。因为羌人与汉族都是黄种人,所以当时史称和田人“颇类华夏”。
国际学界对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所用语言文字的研究表明,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人迁来以前,塔里木盆地居民共有7种语言、21种文字。
整个盆地都没有维吾尔语言和文字,佛教是当时各绿洲流行的宗教。
甚至西迁的回纥人进入塔里木盆地后,从东、西两端向盆地中心发展,到公元1006年,灭亡了盆地内原住居民最后一个王国,于阗国。
从此,原住居民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开始讲维吾尔语,用回鹘文。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回纥人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游牧文化而接受了当地的农耕文化,转变成了绿洲农业民族。
不过既然人群融合,文化融合,形成维吾尔族的过程也实在重要。
尤为重要的便是喀喇汗王朝时期是维吾尔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在融合过程中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形成。
紧跟便是叶尔羌汗国。这时,汗国的统治民族蒙古人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最后基本上都融入维吾尔族中。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在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两个文化政治区。逐步的融合在一起,也便慢慢形成如今的维吾尔族,也导致虽然都为维吾尔族,但长相各异。
根据历史分析,加上后期研究,实际上维吾尔族人群的遗传成分主要起源于欧亚大陆上四个方向的已分化人群:现代东亚人、西欧人和西伯利亚人。
甚至研究还发现维吾尔族在遗传上呈现“东北-西南分化”的特点,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南北疆”划分。
来自东部的遗传成分在东北维族人群中要显著高于西南维族人群,并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来自西部的遗传成分则正好呈现相反的趋势。
比如拥有黑发黑眼白肤的特征,则可追溯到汉朝活跃在中亚的塞人。他们是雅利安人的分支,属于印欧语系民族,好比如今喀什、莎车等地的绿洲,正是当年塞人建立的城邦所在。
更令人称奇的金发蓝眼特征,源自更早东迁的吐火罗人。这些与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相近的欧洲族群相近。
而语言上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是“近亲”,后来吸收了个不少汉语、波斯语等语言体,而后形成了如今维吾尔语的形态。
总之,如今的维吾尔族的形成更像是东亚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文化与西方印欧文明的相遇与融合。
而这种融合并未消解他们的身份认同,反而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使得维吾尔族更加鲜活了。
参考资料:
土耳其人和维吾尔族是突厥后裔?维族祖先曾灭突厥——凤凰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