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惯了“Made in China”,现在想找点“香港制造”,已经越来越难了。
不过最近,一款复古时钟突然在社交平台爆火,成了不少游客来港必买的网红手信。
图源:UHK港生活
起因是一位台湾旅客晒出自己在香港入手的TWEMCO跳字钟,其简单又复古的外形立刻吸引大量网友围观。
大家纷纷表示“设计感强、超好看”,更有长期用户大赞产品不只设计美观,而且非常耐用。
图源:星岛头条
在内地社交平台上,它也是大家力荐的来港不容错过的超质感纪念品:
图源:小红书
其实它并不是“新晋网红”——早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里,这款复古时钟就已经出镜过,还和哆啦A梦、各大知名品牌出过联名。
电影《重庆森林》 图源:网络
许多电影人、艺术家、设计师都是它的忠实粉丝,在全球已售卖了超100万件。
图源:网络
突然的爆红,迅速带动了一波打卡风潮,不少游客专程前往其生产的工厂排队参观、购买,一度人气爆棚。
不过,由于跳字钟是全手工装配,每天产量有限,工厂的库存完全接不住这波“泼天的富贵”,厂方不得不宣布:即日起暂停工厂直售,全力补货。
图源:星岛头条
不少网友调侃——社交媒体还是太猛了,买到人家都“关门”了!
这一波“复古钟表”翻红的背后,也让大家重新思考:“香港制造”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公认的品质象征
说到“香港制造”,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
嘉顿面包、维他奶、京都念慈菴、梁苏记雨伞、永利威玫瑰露、利工民线衫、Holga玩具相机……
不论你是哪个年代的香港人,总会听过、用过、甚至带这些东西送过人。
图源:网络
这些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品牌,也成了无数游客眼中最值得带回家的“港产回忆”。
而“香港制造”也曾有段辉煌的历史。
二战结束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从转口贸易逐渐蜕变为出口导向的工业经济体,出口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到了70年代,“香港制造”正式进入全盛时期,塑胶玩具、钟表、保温壶、相机……一个个港产品牌走出本地、走向世界。
图源:《就系香港》
那个年代,“Made in Hong Kong”就是质量的象征,同时也是全球市场里的“明星宠儿”。
有数据显示,70年代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占比高达30%,可以说撑起了香港经济的半边天。
甚至有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比如“玩具大王”蔡志明,从12人的小作坊做到了8万人的大工厂,身家数千亿。
图源:网络
然而,从70年代末开始,香港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挑战:本地人力成本高、土地有限、租金飞涨,加上内地改革开放后,大量产业北移......
图源:《就系香港》
到了80年代,大批工厂开始“过河”到珠三角设厂,90年代中期,香港制造逐步式微,整个经济结构也随之转向以服务业为主。
曾经街坊邻里“剪线头”、“穿胶花”、“串珠仔”的日常,也成了上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还能继续“制造”吗?
有人说,现在还能看到的“香港制造”,真的是屈指可数。
但圈妹发现,大家对于港产品牌的那份情怀和信任,其实从来没变过。
图源:大公文汇
根据香港贸发局的调查,有78%的受访内地消费者表示,非常愿意购买香港的产品,而且在实际使用后的满意度也非常高。
虽然“香港制造”在时代浪潮中渐渐退场,但它从未真正“消失”——反而总能在不经意间刷一波存在感,掀起集体回忆杀。
图源:《就系香港》
就像这次爆火的TWEMCO跳字钟,几十年来默默耕耘、坚持本地制造,靠的不只是设计,更是那份始终如一的品质。
或许正因如此,一旦“曝光”,就能迅速唤醒大众对港产货的信赖与热爱。
你用过什么“香港制造”的东西呢?
你觉得,“香港制造”要怎么才能继续发光发热呢?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